饱经风霜仍坚毅 涞源长城展风华

弘扬历史文化

讲述长城故事

2019年12月24日下午,河北涞源县乌龙沟乡柱角石村。村边乌龙河波光粼粼,远处山峦间残雪未消。

手拄从农家借来的登山杖,怀揣对“最美野长城”的期待,记者随涞源县文保所所长安志敏踏雪寻城,聊起关于涞源长城保护的点点滴滴。

“乌龙沟长城有71座敌楼,只有7座损毁,接近90%的完好率。经历400多年烽火和自然侵蚀,能保存成这样,在全国都比较罕见。”安志敏说,涞源长城并非都如乌龙沟段保存这般完好。“涞源长城所在地段,很多都是交通要道。抗日战争时期,这些占据制高点的长城敌楼,经常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比如插箭岭长城的敌楼,抗战时从4号楼一直拆到了27号楼。浮图峪、宁静安等段长城,也都遭受了战火。”他说,“涞源境内一共269座敌楼,如果都保存完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都有希望。”

修缮后的涞源县乌龙沟长城10号烽火台。王栋 摄

自然侵蚀和战火损毁之外,人为损坏也是一大原因。

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一些长城附近的居民在盖房子时,拆长城砖成为普遍现象。“在水堡镇独山城村,至今很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房子,地基都是用的长城基石。”安志敏说,到了上世纪70年代,修建保涞公路,也拆了一部分长城。此后,修建涞源钢厂等,一些长城基石,也被拆走做了厂矿地基。

2002年9月,安志敏和文保所工作人员一起做长城普查时,发现保存较好的乌龙沟长城,很多敌楼被羊倌用来做羊圈。彼时的涞源铜矿、铁矿较多,在一些长城脚下开矿建厂,对长城也威胁极大。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人们保护长城的意识,也在不断觉醒。

上世纪50年代,涞源境内明长城乌龙沟段便成了河北省文保单位。1999年,涞源县为乌龙沟长城申报了国保单位,于2001年通过审核。2002年长城普查开始,随着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当地政府对长城的关注力度也不断增强。

“2002年,我们专门成立了‘长城保护员’队伍,选择了7名责任心强的村民,加强对长城的巡视守护。”涞源县旅游文物局局长靳二楞说,至今长城保护员已经发展到21位,每周汇报一次所负责段长城保护工作。

涞源县乌龙沟长城。王栋 摄

村民的保护意识也在增强。2004年,浮图峪长城被一个选矿厂老板开铲车挖掉了63米城墙,村民举报后,破坏者被判刑,并按照省文物部门技术人员要求复原了那段长城。该事件发生后,涞源专门下发了《涞源县明长城保护工作的通告》,并组织乡镇及交通、公安、文旅、土地矿产等部门,在全县开展了长达3年的长城周边环境整治。

“各种选矿厂的房子被拆除了100多间,回填或者炸毁矿洞20多处,很多开矿设备被查处。同时,长城敌楼内的羊圈,全部迁出,恢复了本来面貌。”白石山景区管委会主任刘春阳回忆道。在这次大规模保护行动后,涞源还专门申请资金,开始对长城的加固尝试。

走进修葺后的乌字10号敌楼,三排甬道纵横相连,漫步其中宛若迷宫,时空穿越感油然而生。作为原始风貌保存最完好,也是最为精华的段落,涞源对明长城修复的第一次尝试,就在这里。

2009年,在发现涞源明长城乌龙沟段保存相对完好后, 文化部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文化遗产司)专门拨款250万元,用于乌龙沟长城加固。2011年,涞源再次申请到200万元用于长城加固。

“从2013年7月份开始动工,一直到2015年4月份完工,我们对乌龙沟段进行了加固,特别是对10号敌楼进行了修葺尝试,效果不错。”安志敏说,最近一次修葺加固是在2016年,河北省有关部门拨付100万元,用于白石口长城的加固。

“长城的修葺加固费用并不低,如果没有足够的政策重视和财力支持,长城长期保护仍然十分艰难。”安志敏忧心忡忡。

可喜的是,随着国家出台并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要求“根据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类主体功能区”,该《方案》明确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纳入建设范围。更可喜的是,河北省委、省政府将涞源段长城列入第二批建设内容,到2023年完成。

涞源县委副书记贾伟斌介绍,目前已经成立了涞源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建设方案和规划正在制订中,“按照省文旅厅、市文旅局的要求,未来将重点对乌龙沟长城30座敌台和浮图峪长城北楼台、南楼台段墙体以及乌龙沟城堡进行抢险加固。同时,对白石口长城22座敌台、南城门墙体、北城门墙体进行抢险加固。”

更好的消息是,涞源明长城博物馆将在今年启动选址、论证、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涞源县长城文化协会也准备成立,长城文化知识讲座、高清宣传片和历史文化画册也在谋划中。

踏雪下山,回望崇山峻岭间连绵的城墙、挺拔的敌楼,在积雪装点下更加壮丽,更显豪迈。历经400多年风吹雨打,迎来新契机的涞源段明长城,终将再展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