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札记:扶贫路上,幸福同行

近日,“好生活在路上”交通扶贫融媒体活动正式上线,这次活动由交通运输部指导,中国交通报社、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国广东方、新浪微博联合发起。活动以12组视频日记的形式呈现了四川藏区的交通脱贫攻坚故事。

香脆的小金苹果、美丽的藏寨民宿、震撼的上南天路、为家乡修路的高原“格桑花”……一路的采访和拍摄让记者亲身感受到藏区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变。

来到四川,更知中国之俊美;走在藏区,更见扶贫之脉动。

四川藏区的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通路”是当地群众长久以来的期盼。自2009年起,交通运输部定点帮扶阿坝州小金、黑水、壤塘三县,2016年起增加甘孜州色达县。2018年,交通运输部投入车购税资金8.38亿元,四川省安排补助资金2.8亿元,支持四县普通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建设,扭转了四县偏远闭塞的区位劣势,推进乡村扶贫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交通+特色产业”“交通+生态旅游”“交通+农村电商”等扶贫模式得以不断拓展。

这十年定点扶贫是四县变化最大的十年。

小金、黑水、壤塘、色达四县100%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县城均有2条以上三级公路通道对外连接。

大产业 · 支撑

刚摘下树的小金苹果。

在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沃日镇木兰村,有一条被当地群众称为“二环路”的农村公路。这条长约2公里的“二环路”于2017年9月建成,别看它里程不长,却连着350国道,在木兰村形成了一条环线。这条路让当地2000余名群众受益,服务了2000亩左右的苹果产业园。“这些年,我们这里的路越来越好,这与交通运输部的定点扶贫帮扶政策分不开。”木兰村党支部书记龙华贵说。

村民们脚下的路越修越好,脱贫致富的路就越走越顺。近年来,小金苹果的名气越来越大,由于生长在海拔2300米至2600米之间,独特的气候条件让这里的苹果形美色鲜、果味香浓。凭借着良好的市场口碑,小金苹果的销路越来越广,这极大地激发了当地村民的种植积极性。

果园内不仅可以品尝美味的苹果,还可以体验果林木屋。

“以前路不够好时,我们主要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苹果不能当饭吃,销售也不方便,不敢多种。”龙华贵告诉记者,现在不一样了,交通方便,销路不愁,村里的苹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从种口粮到种果树,从自给自足到发展商品经济,这种变化在交通运输部定点扶贫帮扶的4个县体现得很明显。

“农博+小金•苹果共享农庄”位于小金县沃日镇木兰村,沿着宽敞平整的产业路可直接到达农庄大门口,农庄果园的苹果就是由这条路运出。慕名而来的游客不仅能够在这里采摘美味的苹果,还可以体验果林木屋、乡村民宿等特色服务。“吃住行游购娱”的全要素体现,让游客在畅享田园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小金苹果的附加价值,带动更多村民依托家乡的青山绿水实现脱贫奔小康。

果园苹果被装车运走。

部挂职干部、小金县县委副书记郑宇告诉记者,自2009年以来,交通运输部累计支持小金县实施交通定点扶贫项目49个,累计投资3.22亿元,改造危桥21座,新建农村公路110公里。随着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小金苹果、高山玫瑰、酿酒葡萄、生态蔬菜、高原牦牛五大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小金县累计实现87个贫困村脱贫摘帽,约1.2万人脱贫。

小金当地群众驾车行驶在葡萄园里。

小金县大坝口50兆瓦并网光伏电站。

“交通+旅游”描绘的村美人和新画卷同样在黑水延展。

在阿坝州黑水县沙石多乡八十里彩林区有一座美丽的藏寨——“羊茸哈德村”,这里三面环山、碧水悠悠,在这里不仅能住进藏式民居,体验藏式竹编和藏棋,品尝到美味的藏餐,还可以与藏民一起跳锅庄、唱藏歌,感受民俗文化。

在羊茸哈德村感受民宿文化。(《好生活在路上》系列短片片段)

黑水县平均海拔3544米,曾经是典型的贫困山区。“我们从老村寨出去一次很不方便,生活必需品都是靠人背马驮运进来。”羊茸哈德村村民恩灯扬初提起“老村寨”时,手指向对面347国道旁的一座高山。以前,羊茸村就坐落在那座山上,除了生活上的不便,村民的住房还常受到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为了让村民安居乐业,黑水县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总体要求,决定进行整村搬迁。

2012年,羊茸村42户村民全部从山上搬到山下河边一块平地上,河的另一边就是347国道。依托着交通主干道,发展问题不用愁了,但是村民过河却存在问题。“当时,村民进出羊茸村只能走一座人行索桥,桥体破旧不堪,车辆无法通行。”黑水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宋晓锋告诉记者,为了方便群众出行,交通运输部扶贫联络组反复调研,最后将羊茸村四板沟桥建设项目列入“交通运输部定点扶贫重点项目”。同年,一座长37.7米、宽6.5米,投资150万元的新桥架到了村门口。2016年11月,一座长68米、宽3米的沙石多乡危桥改造民生工程——羊茸村人行索桥改建工程完工。该桥投资150万元,其中交通运输部补助100万元。

羊茸村村口的新旧桥对比。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羊茸村开始发展集体经济,每家每户以房屋入股,成立了羊茸·哈德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支部+农户”的模式进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

“村民以房屋、资金等入股,大家都是公司的股东。按照统一经营管理的要求,村里对每户村民的服务功能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住宿接待、餐饮接待等。”恩灯扬初介绍。

羊茸村内漂亮的民宿。

桥通路畅,游人络绎不绝,旺季时羊茸村常常爆满。

壤塘、色达亦如此。

“路修到哪,脱贫攻坚就实现到哪,老百姓的观念就转变到哪。”说起这些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修好后带来的变化,壤塘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马吉富这样说。

上南天路。(《好生活在路上》系列短片片段)

走进位于壤塘县南木达镇的南木达易地育人学校,孩子们的读书声朗朗入耳,这些孩子很多来自于周边村镇。他们的上学路叫做“上南天路”,是一条海拔4000米左右的公路。货车司机俄旺告诉记者,以前,这条路很难走,路面凹凸不平,车轮边就是高高的悬崖,汽车走在上面就像走钢丝一样,碰到雨雪天就成了鬼门关。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年底,上南路改扩建工程完成,焕然一新的上南天路既方便了当地牧民出行,又打通了县域北部环线,成为藏牧民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在南木达易地育人学校的孩子们。

逐步完善的交通网络使城乡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过去路不好,也没有公交车,现在好了,去县城采购、看病、上学很方便了。”色达县歌乐沱乡村民拉姆在招呼站等公交车时对记者说。

2016年,色达县结束了建县62年来无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的历史。在交通运输部的定点帮扶下,目前,该县通过公司化运营,引进专业公司开通城内公交线路2条、城乡公交专线3条,建成农村客运招呼站44个,城乡公交覆盖9个乡镇,投入12辆公交车,年运送旅客15万人次。一个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乡村、方便快捷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初步形成。

色达公交。

广袤的川西藏区,在扶贫模式新格局中,焕发出新的光芒。

大通道 · 引擎

行驶在川西藏区,总能看到正在升级改造的国道和建设中的桥梁、隧道,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交通运输部门全力以赴,交通设施进一步提质升级。

正在建设的扎窝至红岩段隧道,位于省道446线,预计2022年完工。成都华川公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黑水项目部项目经理朱啸宇告诉记者:“以前从扎窝乡到黑水县需要1个多小时,隧道修好后,20分钟就足够了。”更加便利的交通将有效带动黑水县5个自然条件优越乡镇的生态农特产品销售及初加工、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串联起黑水县及其周边红色文化遗址,形成一条红色文化走廊。

扎窝至红岩段隧道施工现场。

据了解,在交通运输部的关心支持下,2009年至2019年黑水县通过交通扶贫建设项目修建各类道路桥梁共计71个,总投资逾4亿元,极大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实施村道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养护中心建设等交通扶贫项目14个,进一步破解农村发展交通瓶颈。截至2018年年底,黑水县贫困村数量已减少到4个,贫困人口减少到97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8%。

村容整洁的黑水县马河坝村。

在国道227线壤塘友谊桥(川青界)至黑桥段公路改建工程现场,施工正在有序进行。该项目全长约105公里,预计2020年完工。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项目得到了部、省、州各级交通运输部门的大力支持,项目建成后,沿线茸木达乡、南木达镇、尕多乡、壤柯镇、岗木达乡、吾依乡等6个乡镇的农牧民出行和物资运输将更加便利。

国道227线壤塘友谊桥(川青界)至黑桥段公路改建工程现场。当地负责运输的群众每月都有可观的收入。

据交通运输部挂职干部、壤塘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赵煜民介绍,2009年之前,壤塘县贫困发生率达26.6%,属阿坝州乃至四川省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艰中之艰”。自2009年以来,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资金约9.5亿元,实施项目58个,交通条件的改善有效助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6.6%下降到2018年底的4.4%。

压路机、胶轮机有序施工,5.5米宽的沥青路面正在铺设,这是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霍西乡五色海旅游路建设项目。“这条路建成以后,沿线霍西乡、洛若乡、旭日乡5个行政村2000多名群众受益。近几年,色达大力推进‘交通+旅游’项目建设,今后将打造一条大环线,连接起色达佛学院、东嘎寺等旅游景点。”色达县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胡建英告诉记者。这位美丽的女总工负责色达县3个脱贫攻坚重点项目的建设,每天要在施工现场奔波300余公里。

在高原修筑公路不是一件容易事,建设者们不仅要克服前期电力不通、通讯不畅、物资不足、语言不通等困难,还要忍受高寒高海拔地区恶劣天气的严峻考验。“一想到这些项目以后能够产生的重要影响,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胡建英说。

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霍西乡五色海旅游路建设项目现场,右图为胡建英。

据交通运输部挂职干部、色达县县委副书记桂志敬介绍,自2016年交通运输部定点扶贫色达县以来,已投入资金1.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6个,当地道路通畅率养护率均提升至100%。通过定点帮扶,色达建成通村公路约132.7公里、桥梁2座,实现134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

黑水、壤塘、色达的公路建设是交通运输部推进定点扶贫县交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的一个缩影。随着路网逐步完善,道路通行能力不断提升,曾经的“交通难县”已经或正在变成“交通畅县”,以往的发展难题也迎刃而解。

广袤的川西藏区,过去只有东西一条路,现在“四面八方皆通达”。

扶贫路上的追梦人

舒驰(前排右一)

郑宇(左一)

赵煜民

张巍(右一)

刘金香(右二)

李连升(右一)

丁凯(右三)

吕怡达

王靖升

桂志敬

每天清晨七点,太阳开始洒在阿坝州黑水县芦花镇热拉村的山头,一位身材娇小、眉目如画的藏族女孩就在“开心农场”忙碌着,她就是俄木初,冰山小丫头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大学毕业以后,俄木初曾在成都从事幼教工作,得知家乡被纳入脱贫村后毅然决定回家创业。2017年,俄木初开办了“开心农场”,许多贫困户和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就地务工增加收入。除了经营农场外,俄木初还为村里的农产品“代言”,推销藏香猪、牦牛、凤尾鸡等特色产品。

俄木初在自己的农场。

以点带面发展本地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积极性,交通运输部挂职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吕怡达决定从这里打开扶贫突破口。公司刚成立时销路不好,吕怡达便四处奔走联系销售渠道;为了把优质的牦牛肉运输出去,吕怡达又找来了冷链运输渠道。在吕怡达的积极帮扶下,2018年,公司营业额达到150余万元,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城市。“我们真的很感激吕书记!”俄木初的父亲仁青告诉记者。

在热拉村村委会门口,记者看到用中文、藏文书写的“和”字,这是吕怡达主导创立的“六和”文化。在他看来,生产、建设、文化三者密不可分,因此要建设以“夫妻和、婆媳和、家庭和、邻里和、村组和、干群和”为主题的“六和”文化。随着“六和”文化的不断深入人心,村子里的氛围更加融洽,村民们目标一致:团结致富奔小康,过上好日子!

热拉村只是交通扶贫的缩影。10年来,交通运输部持续向阿坝州、甘孜州派出挂职干部,组成扶贫联络组,覆盖州、县、乡、村四级。

刚到阿坝州工作的第一天,舒驰就赶往最偏远的壤塘县处理一起车辆坠河事故。两年来,他驱车行驶10余万公里,全身心投入到阿坝州交通运输发展和脱贫攻坚等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交通人的担当。

丁凯到色达不久,就走遍全县17个乡镇134个村,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全县道路建设情况和群众对道路、桥梁的需求情况,被称为“盯住干”的“盯”书记。

在阿坝州交通运输局挂职副局长的张巍,深入定点扶贫县的交通项目工地,督项目进度、抓工程质量,获评阿坝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在小金县挂职副书记的郑宇,用4个月时间深入21个乡镇和贫困村了解情况,入户走访群众200余户,把群众的诉求、乡村的困难在笔记本上记录了几十页。

在助力四川藏区四县脱贫攻坚、圆梦小康的路上,交通人为了带领贫困地区群众一起追梦,一直在努力奔跑。

记者 彭燕 连萌 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