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解放后,惊恐无序的德军塞纳河大溃败

1944年8月30日,戴高乐宣布法国临时政府在巴黎成立。至此,诺曼底战役才算真正画上了句号。

(上图),在法国巴黎投降的德军

此时,莫德尔的整个西线只有18个师可以作战,16个师“部分适合”,其他的师则需要补充、重建或已不存在。他在塞纳河右岸勉强重组了4个师进行防御,但是这些部队的重装备已经所剩无几了。据战史资料回忆,8月底到9月初这一段时间,德军在整个西线上只有100辆可用的坦克,而美英盟军仅矛头部分就有2000辆以上的坦克;德国空军飞行员的损失尤为惨重,整个西线只有570架飞机可供支援作战之用,而英美联军在西线上的作战飞机总数则已超过了14000架。这样,盟军在坦克方面的有效优势为20:1,而在飞机方面则为25:1。盟军已制定在塞纳河畔全歼西线德军主力的计划,于是,蒙哥马利、布莱德雷分别指挥英美军队冲出诺曼底地区,朝着塞纳河推进。

美军机群的目标是摧毁塞纳河上所有的公路桥和铁路桥,德国空军的那些“菜鸟”飞行员的升空作战无非是为盟军战斗机部队增加荣耀,抵抗十分虚弱。那些老练的飞行员们则尽了最大的努力,一度使盟军空军对渡口的空袭有所减弱。恩斯特·休伯特(Hubert Engst)士官长的经历就颇有代表性:8月24 日,休伯特士官长在纽豪斯(New House)的6千米高空击落美军第6航空队第300联队的一架四引擎轰炸机,取得了他个人的第6次胜利。但随后,休伯特的福克-沃尔夫“黄色7”单发战机亦被击伤,休伯特本人还被严重炸伤。德国空军没有能力来弥补飞机和人员上的损失,休伯特士官长虽然返航了却等同于被击毁。在盟国空军强大力量日夜不歇的轮番打击之下,德国军民终日生活在惶惶不安的噩梦之中,士气直线下跌。

根据德军陆军总部8月23日的日志记载,盟军部队正冲向勒纳布尔(Le Neubourg),虽然可能只是一个桥头堡,但危及德军的整条塞纳河防线。下午,莫德尔要求迪特里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出动装甲部队在孔什—埃夫勒(Conches–Evreux)一线设防,第81步兵军被要求来执行这一命令,第116装甲师、第2装甲师、“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阿道夫·希特勒青年团”师等部队拼凑了30辆坦克,迪特里希认为力量不够,莫德尔要求不管什么原因都必须进攻。16:00,两军迎面相撞,德军很快被击溃,第116装甲师的部队被切成两半,有4辆坦克被击毁。18:00,盟军攻占了勒纳布尔。

夜间,党卫队第2装甲军撤退了,其他各部也不得不撤退。面对着占绝对优势的美英盟军,防守塞纳河北岸的计划已不可能实行,B集团军群的2个集团军兵力已经很弱,第15集团军仅拥有6个师,现实可行的是如何救出这些溃败之师去保卫法德边境。莫德尔向希特勒要求:“鉴于B集团军群各部已十分虚弱,补充已刻不容缓。”

8月28日的军事会议上,莫德尔试图说服属下建立起一条新的防线,但这种不切实际的计划遭到了约瑟夫·迪特里希(Josef Dietrich)等党卫队将领的抵制。迪特里希在23日曾向莫德尔请求辞职,称自己难以胜任,交给他的任务都无法完成。B集团军群的战争日记专门记载了这一事件。莫德尔说已经忘记了迪特里希的请求,要求他继续指挥他的部队。

在这次会议上,迪特里希首先是嘟嘟囔囔地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最后粗鲁地打断了莫德尔:“请你别说了,这个计划简直是天方夜谭!”莫德尔气得脸色铁青,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借酒消愁。

西线作战局长波多·齐默尔曼(Zimmermann)将军在回忆录里承认莫德尔是一个有能力的军人,但因为“要求太高”,“仓促提出要求”,可能就“忽视了客观实际”,变成了“挥霍兵力”;另外,还因为“出尔反尔的要求”,致使“参谋工作受到损失”。

勒纳布尔失守后,莫德尔元帅看到了又一个“法莱斯式”包围圈的危险,于是认可了迪特里希的意见,放弃在塞纳河一线抵抗盟军的计划,命令部队继续后撤。莫德尔希望能够在撤退中把装甲车、坦克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拳头,即东线的“剑与盾”战术,但盟军的空中轰炸非常猛烈,他的想法基本上没有实施的前提,渡河也只能在夜间进行,白天渡河工具则隐藏、伪装起来。第331步兵师在掩护撤退时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德军陆军总部的日志宣称B 集团军群2个集团军有25000辆军车在一周内横渡了塞纳河。

(上图)370毫米M1915榴弹炮被德军用于海岸,该炮1944年被美国人夺取

诺曼底战役以后,西线德军有40多个师被击溃,损失了45万人左右。B集团军群的溃败终于让希特勒变得现实了一点,他被迫同意西线德军全面后撤。西方史学家认为通过希特勒同意撤退,可以看出莫德尔在希特勒心目中的地位,他的失败对希特勒影响很大。此时的西线战局已不可能靠某人的决心、毅力或严格要求挽回得了。

莫德尔的撤退大大出乎了盟军统帅部的意料,他们曾预料德军会依托塞纳河组织防线,然后依次退到索姆河、马恩河、墨茨和摩泽尔(Mosel) 河一带,最后才退到“西部壁垒”—“齐格菲防线”。盟军第二阶段的突击很快就变成了全线的追击战。莫德尔没那么容易逃脱,很多部队和装备拥堵在塞纳河等地的渡口,成了盟军航空兵的良好标靶。在猛烈的轰炸、扫射之下,德军人员伤亡惨重,装备损失数目惊人,尤其在埃夫勒一带,至少有2000辆车被炸毁。

莫德尔仔细研究了西线的战况和局势,然后向最高统帅部提出,以现有的兵力作战是完全没有希望的,他要求拥有30个师(25个步兵师、5~6个装甲师)的部队、20万补充兵员和数百辆坦克,否则,整个防线都将会崩溃,尤其是安特卫普一线,“德国西北部的门户将会洞开”。斯派达尔在回忆录里称莫德尔的要求是“天真”的,当然,莫德尔的报告确实石沉大海,没有了音讯。

莫德尔放弃了塞纳河防御计划后,试图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坚守索姆河。他打算把新防御的地区与索姆河连接起来。该防御地区应经苏瓦松、沙隆(Châlons-en-Champagne),再沿马恩河上游经朗格勒高原(Langres,Plat.De)和贝桑松(Besancon),一直延伸到瑞士边界,横贯整个法国。然后再推行他在东线的那一套成功的防御策略,他将把全部的装甲力量集中起来,用短促的突击,攻击盟军箭头的侧翼,以瓦解盟军攻势。然后且战且退,把德军分阶段撤回德国边境。这一计划如果能及时实施,原本是可以达成的,可时机已经失去了。

盟军,尤其是巴顿部队的装甲机械化程度远比苏军要高,后勤供应也很充足,而且B集团军群残部的兵力不够,它不具有建立防线的足够兵源,且防御工事也没有构筑好。只有第15集团军从加莱海峡撤下来的部队做好了在阿布维尔(Abbeville)—亚眠(Amiens)之间索姆河段的防御准备,它能接纳撤退下来的第7集团军的兵力。计划驻守在亚眠以东的兵力,在英军的追逐下, 已经无法停止退却。更要命的是德军完全丧失制空权,面对无情的空袭,莫德尔慨叹道:“(盟军)无限的空中优势,类似于1940年的我们。……他们(盟军)可以推进到他们想要去的任何地方。”

为了躲避盟军的追捕,莫德尔和他的司令部不得不几乎每天都变更驻地,因此B集团军群的指挥系统陷入空前的混乱,与各军、师之间的联系不畅。“整条西线已经崩溃了。……对方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军。”一个德军团长略带夸张地慨叹道。

(上图)亚琛附近的“齐格菲防线”,这种水泥和钢筋做成的“龙齿”主要是用于阻挡坦克。

而最重要的“西墙”—“齐格菲防线”此时几乎处在无人防守的状态中,惊恐无序的德军纵队利用各种交通工具逃往本土,有德军将领承认,撤退是“毫无计划的逃窜”。

据此,盟军最高统帅部发布的一份情报乐观地指出:“西线德军已不再是一支像样的军队,他们是一群散兵游勇,组织涣散,士气不振,缺乏装备和武器。结束欧洲的战争已为期不远,几乎是近在咫尺了。”

本文摘自《希特勒的救火队员:元首宠将莫德尔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