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牵线搭桥,农户7000斤农副产品找到下家

楚天都市报1月8日讯(记者李庆 通讯员李洁 宋知远)“喂?我要300斤豆丝”“您好,我来700斤糍粑”“我们公司订50份鸡蛋”,最近几天来,武昌区中华路街干部徐光明的电话响个不停,他一直在帮新洲区东门村村民联系买家,嗓子已经沙哑。让他欣慰的是,村里7000多斤农副产品,基本全部找到了下家。
图片
52岁的徐光明是武昌区中华路街驻新洲东门村工作队员,最近一年多在新洲区东门村驻村扶贫。前不久他入户调查时,有几户村民十分发愁:做出来的几千公斤豆丝、糍粑、鱼面,找不到买家。
图片
东门村是新洲有名的贫困村,村民以种植水稻、出售自制糍粑和鱼面为生。徐光明决定帮大家想想办法,他在朋友圈里不停地发布信息,帮助村民们消化掉这批货。“纯手工制作,自己吃、送亲友都不错。”他还在多个聊天群里图文并茂地推荐。
图片
渐渐有人找他订货,利用空闲时间,他回到武昌,在辖区机关、企业和社区中广泛宣传东门村农副食品,并组织机关职工、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登记需求,根据订单数量,统一送货上门。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最近一段时间来,共计销售豆丝、糍粑、鸡蛋、大米等农副产品7000余斤,价值近5万元。
“我们广泛发动,大家也积极响应,”眼看反响不错,徐光明随身带着本子,随时记录“订单。经过他的努力,农户们的土特产已全部找到下家,徐光明租用小货车,往中华路街运送7000多公斤农副产品,再组织志愿者和村民集中送往社区、单位和企业,目前,村里的糍粑、鱼面等所剩无几。“统一订购,集中配送,省得来回折腾,减少了交通运输成本,农户生产动力更强了。”他说
图片
昨日,徐光明带着村民们,还在挨家挨户送货,在他的牵线搭桥下,还有源源不断的“订单信息”发来,他说,将尽快回村里,组织村民继续生产。农户黄爹爹说,这位驻村干部,“蛮是那个事”。
近年来,中华路街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扶贫系列活动,广泛引导和动员企业、商会、社会组织赴东门村进行帮扶工作,累计组织10余个项目到东门村实地考察,为贫困户和村民提供60余个就业岗位,帮助困难群众销售豆丝、糍粑、鱼面、鸡蛋等农副产品13000余斤,将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智力扶贫、就业扶贫结合起来,凝聚社会各界扶贫资源与贫困群体需求信息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