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教论坛”走进丰台区芳古园小学,教育名家聚焦“校长创新力培养”

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校长是一所学校的关键人物,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实践证明,一位具有创新意识的校长,必然会使学校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所以,校长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适应新情况,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近日,“现教论坛”走进北京市丰台区芳古园小学,与校长、专家共话“校长创新力培养”。

学校印象

芳古园小学:校无大小 至精则胜

芳古园小学教育集团,现一校三址,33个教学班,市区级骨干教师15人。学校始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建校初期开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2000年,提出“校无大小 至精则胜”的办学理念。同时提出大树与小草同样需要阳光,所以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的理念。2005年,学校提出了“全员服务 精细管理”,明确了以校长“精诚”、干部“精干”、教师“精心”、学生“精彩”为核心的学校管理系统。

近年来,学校师生在办学路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奠定了这所年轻小学“精美教育”的文化基调。学校教师希望孩子们在校的六年校园生活,收获一生受用的习惯,修得一身文雅的气质,拥有一个善思的头脑,练就一副健康的体魄,具有一种阳光的心态。这就是精美教育带给古小学生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校长论道

校长“管”,贵在创新

申瑞芝(丰台区芳古园小学校长)

学校的办学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成长,使每名学生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成长。新时代要求学生要有足够的创新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新力;而对教师创新力的要求,同样也要求校长要有创新力。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做了20年之久的校长来说,如何突破以往的经验,在治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跟上时代的步伐,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就需要创新。

校长的创新力就是比别人早走一步、快走一步。它是学校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在创新中产生活力,也在创新中发展壮大。校长的创新力,是指校长在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中体现出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的能力。

学生学,贵在得法;教师教,贵在智慧;校长管,贵在创新。我从理性思考、严格管理,到现在感性认同、自主管理,这个过程,我想需要校长带着温度有效地破解发展当中的难题。

校长真的需要深层次的学习内化提升,要有理性的思维能力,要有自觉的责任担当,要有创新实践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校长的职务。

创新力是校长的必备基本素质

冯振开(密云区第六中学校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学校中,创新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当下,提倡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些背景下,创新的教育呼唤着具有创新能力的校长。

在我看来,创新能力应该是一个校长必备的基本素质,那么,校长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创新型的校长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校长要有创新能力,首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思想指导行动,只有思想有了这方面的意识,行动上才能有所创新。所以,重点是创新意识的提高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二,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常规与非常规的关系。学校要发展,在什么地方突出?应该在非常规方面。

密云六中过去是师范学校,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教师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没有主导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如何发展,如何突破瓶颈?这是一个校长要思考的。经过调研学习,我们梳理挖掘出师范学校与六中当下的精神文化,最终确定了“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突出体育艺术教育。通过多种课程的开展开发,培养学生的特长和综合素质与能力。

校长创新力来自对教育的理解与责任

孙唯(北京教科院旧宫实验小学校长)

校长创新力,来自对教育的理解与责任,来自终身学习和持之以恒的研究。校长不创新就意味着学校没有未来,所以创新是校长的主要责任。

具体到北京教科院旧宫实验小学的经验,作为一所2014年创办的新建校,近些年,我们将办学创新聚焦于“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教师融合创新能力培养。教师融合创新能力包含对教材的通透理解、因材施教的设计能力、对资源的开发能力,以及创新教学模式。

为此,我们从五个方面确定了教师培养的维度:

第一,高端培训,理念更新。培训必须是高起点,让教师形成最好、最标准的认知。

第二,研磨教材,构建体系。加深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研究每一个知识点背后的教学方法。

第三,生本研究,理想设计。研究学生的学习路径,分析怎样的教学策略和资源供给才能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第四,开发资源,提高能力。教师的创新力很大程度体现在运用好新技术的能力。

第五,因材施教,创新模式。我们以市级课题为引领,针对学习和教学模式开展了深入研究。

课程、教学的一系列改革,促进了孩子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成绩。而教师明白了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教与学的改变,促进了教师融合创新能力的提升。

挖掘百年学校的文化创新力

赵文红(房山区良乡小学校长)

校长的管理创新应该扎根于现实土壤,校长要有清晰的自知能力,综合审视现状,敏锐地发现学校发展的问题,明晰发展路径,集中力量破解学校发展难题,带动学校的发展。我认为,积极、有力破解发展问题的实践能力,是校长创新能力的集中表现。

良乡小学是一所百年学校,有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2013年,我接管这所学校,经过理性思考,我们选择了走百年学校文化自觉与责任担当的发展之路,选择了文化立校的发展路径。我们寻找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并提炼出“卓尔立、秀而实”这一核心理念,将国家培养目标进行校本化表达,系统规划学校办学体系与实践体系,进行整体推进,并通过党建、管理、课程、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重点领域的突破,最终落实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

回忆六年走出来的路,我深刻地认识到,百年学校文化的创新力,来自于对文化的尊重,来自于校长和教师的文化自觉,这是我们发展的内驱力。在管理创新中,校长需要静下心来学习,也需要更高的平台进行培训,当然,还需要校长进行艰苦卓绝的实践,需要对学校发展有全面的把握力,需要科学、系统、辩证的方法指导工作,更需要校长有一份坚韧的意志力。

创新如“蜕皮”,学习是唯一路径

张燕(东城区培新小学校长)

创新,对校长而言就是“不断蜕皮”。适者生存,面对各种变化,唯有一次次“蜕皮”,才能适应环境。我担任校长11年来,学校不断扩招,从一所发展到三所,学生从几百人发展到两千多人。面对随之而来的各方面变化,没有前人经验可循,唯有自己感受着如“蜕皮”一般的痛苦,一步步创新。

对校长而言,创新还意味着“学习”。学习的本质是自我更新、自我革新。校长应当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面对每次改革、每次突破,每个人都会出现“能力恐慌期”。度过能力恐慌期的唯一路径,唯有学习——向书本学、向前辈学、向身边人学、向失败学、向成功学。

卓别林曾说:“特写镜头看生活,生活就是一部悲剧。用长镜头看生活,生活就是一部喜剧。”

工作充斥着琐碎和重复,拉长镜头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好,校长也是如此。工作不管多么重复与琐碎,“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成长与自己的成长”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工作目标。为人师长,只有乐教善教,才能促进学生的乐学善学。因此,学而不厌是师者的第一责任。聪明源自天生,智慧则是在失败中获得的经验提升。对教师和校长来说,做好这份职业需要的恰恰是智慧的不断提升。

脱离了育人的创新只是哗众取宠

李红莲(房山区良乡第四小学校长)

作为教育工作者,工作的唯一目的是育人,学生永远是起点,也是终点。创新是什么呢?创新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途径,脱离了育人的创新或许有好的效果,但只是哗众取宠,这是我的第一个认识。

第二个认识,创新的动力是来自于需求。有问题需要解决,就驱使着我们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一定程度上,没有需求就没有创新。

第三个认识,知识储备与思维方式是创新的基础。原有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是创新的基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也是创新的基础。

第四个认识,创新需要氛围。一个学校创新力达到何种程度,实际上可以测量,创新的场域越大,每个人创新的欲望越大,能力可能越强。

对于学校创新来讲,要回到几个“真”上来,即务真、求真、真干。务真,教育创新首先要务本,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求真,我经常问自己,这是真问题吗?这样做真的有用吗?我们开了如此多的课程,到底这些课程怎样对接孩子的成长?真干,校长永远不是理论工作者,永远是实干者,只有真抓实干,才能体现创新的价值。

教育要把人带到一种静心的境况中,让教育慢慢转变,然后走向美好。创新过程中的灵感闪现就需要校长来推动和带动。

校长创新力的十个来源

白宏宽(北京市京源学校校长)

教育创新的前提是“守正”。作为校长,创新力的来源是什么?我归纳为10条。

首先,校长的创新力来源于对教育的挚爱与忠诚。对一名优秀的校长来说,教育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他的生命生活,是他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全部内容。一个随时随地都在琢磨教育的校长,会缺少教育的智慧吗?

第二,来源于对教育使命的深刻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这些教育的本原问题应该时时萦绕在校长的脑海当中,对教育的哲学思考会让我们不忘教育人的初心。

第三,来源于对教育规律的学习、研究和遵循。

第四,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学习与理解。

第五,来源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科学共产主义坚定的信仰。

第六,来源于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深入学习与深刻领会。

第七,来源于对社情校情正确分析与把握,在此基础上对学校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的准确定位。

第八,来源于对同行们先进经验的学习。教育的创新要跳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企业产品创新的思路,避免对新奇特的痴迷。

第九,教育的创新来源于广大师生的智慧,相信调动依靠广大师生是学校创新的不竭之源。

第十,来源于责任担当的精神。创新意味着挑战,它是对现实的挑战,对权威的挑战,对传统的挑战。创新充满着风险,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责任担当的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做能学能思、能行能知的“学生”

曹彦彦(北京市大峪中学校长)

呼应鱼霞主任在《校长走向卓越的三大支架》文章中论述的研究力、思想力、思维力,我深有感触,谈谈个人体验和感受。

一个校长首先要有思想,有了思想、愿景,才能号召人、引领人。第一次做校长时,觉得做校长要有很好的感知力,感知到学校有什么,需要什么,老师们会认什么。我觉得思想力最初的萌芽是感知力,随着第一次当了校长,然后到大峪中学做校长,我开始从虚无靠感觉逐渐走向靠教育思想,找寻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专家指导、媒体朋友的帮助下,大峪中学提炼出山谷教育,山谷课程逐渐构建,形成了山谷教育的思想。这就是从感知力到思想力。

第二个是思维力。无论是校长还是副校长、教师,都需要有系统的思维力。我时常跟我学校的副校长说,“你们要练习自己脑子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能干了一辈子,却不知道干的是什么。”

最后是研究力。我们之前也做了很多活动和科研课题,比如和北京服装学院合作做服装展示活动,研究“远郊区教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课题……无论是我自己还是学校的副校长、老师们都很努力地干,但是我也在想,我们应该用研究的方式开展这些活动和课题。在我看来,人要一辈子做学生,而且要做既能学又能思,既能行又能知的优秀学生。

找准学校创新的着力点

高新桥(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校长)

创新是校长办学之魂,创新能力是卓有成就的校长必备的素质,是校长能力结构的最高层次,我谈三点体会。

教育创新不是发明创造,而是激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行为。

有人说教育进步的力量有三种:理念的力量、结构的力量和科技的力量。理念的力量是教育内涵价值的提升,结构的力量是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科技的力量是教育内外技术的进步。不管哪一种力量,其核心是学校的创新能力,是校长的创新能力。

找准学校创新的着力点。

随着对脑科学的认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习心理,积极开展对学习活动认知的研究。2017年10月,北京十九中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开展“培元项目”研究,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提升。研究借助人工智能穿戴设备(头环和腕表)检测课堂等真实情景下的心率、皮电等数据,分析神经生理信号与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学业表现的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而改进课堂教学的“教与学”。

创新需要团队,需要领头人。

当校长担当使命的时候,就要做出组织架构的改造,促进其战略得以实施。2018年7月,十九中整合原有的教师培训和接待教育部门督导的任务,成立学校督训室。此外,学校成立了四个名师工作室,以组织变革及教师团队的形式带领大家创新。

专家视点

思维品质是校长创新力之源

鱼霞(北京教科院教师研究中心主任)

创新力是个体知识、智力、体力、创造性思维、个性品质等综合作用,产生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的能力。校长的创造力要从研究中来,从思想中来,从思维中来。思维能力是一个人能否成为好校长的重要要素。思维品质决定思维力的差异,具体说,独立思考力、结构思考力、成长性思考力与系统思考力,决定了校长的思维品质,也是校长创新力之源。

第一,独立思考力。校长的独立思考力不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任何一次改革到来时,一拥而上,盲目跟风。面对问题,校长应该具备批判思维的能力,不能把别人的经验完全移植。

第二,结构思考力。不少校长在工作中非常善于“说”,但一旦让他们进行书面表达就面露难色,不能言简意赅地清晰表达观点。这正说明了,不少校长在结构化思考和表达方面存在能力短板,需要通过系统性学习和研究加以提升。

第三,成长性思考力。学校发展需要守正,守住最精髓的部分,但发展不可能只靠守正。当我们面向未来培养学生时,就需要校长能看得见未来时代的发展需要,具备终身成长的思考力。

第四,系统思考力。就在不久前,北京市正式推出校长职级制,正是意在引导校长依据标准进行专业发展。校长具备系统思考力,意味着校长不能单纯依据自己的偏好来办学,而是要对学校发展进行系统思考。如何将普遍性与个性相融合,如何发现特色的同时兼顾整体,让师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都需要校长具备系统思考力。

探讨“校长创新力培养”的思维逻辑

胡淑云[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校长学院)院长]

探讨“校长创新力培养”这一话题,应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什么结果”五个层面进行“系统思考”。

“是什么”,就是界定核心概念和对核心概念结构化。围绕“校长创新力培养”这个主题,要界定这样几个核心概念:创新,创新力,校长创新力,校长创新力培养。核心概念结构化,就是将核心概念分解出结构指标。这里,要特别强调对“新”的理解。“新”是相对“旧”“老”而言的,最重要的是向“善”,是改变使之更好。而不只是改“变”。还需要分辨是“个体(个人)”之新,还是“群体(人类)”之新。“个体”之“新”,放在“群体”来看很可能“不新”。再者,谈“创新力”,就有高中低、大中小之别,不是一说创新力,就一定创出“高大上”的新,才叫有创新力。

“为什么”,就是对意义、重要性的认识。明晰所探讨的问题的意义,认同其价值,做事才有动力,做事才有品质保证。围绕今天的主题,要阐明探讨“校长创新力”的重要性、探讨“校长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怎么样”,是对校长创新力“起点”或“曾经”的创造力水平的诊断。这是说清楚校长创造力培养成效即确有“提升”的“依据”或参照“指标”。否则,说校长创新力提升了,就没有说服力。

“怎么办”,是说要回答应该怎样培养校长创新力,总结校长创新力是怎样培养的。这个问题,至少要回答谁来培养、什么内容、什么方法、什么过程、什么机制等问题。

“什么结果”,就是要回答校长创新力培养的成效。这个问题不回答或说不清,等于做事有头无尾。多纯正的初心、多精彩的过程,如果没有成效,一切都黯然失色。

互动交流

李秀娟(芳古园小学教学主任):请问校长们,您期待学校的中层干部,在辅助校长开展创新时,应具备哪些素养?

张燕(东城区培新小学校长):应该说素养有很多,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觉得最根本是希望中层干部具有很强的学习力。

白宏宽(北京市京源学校校长):我刚才讲的第一条是热爱,热爱你所做的工作,热爱你从事的事业,所有的创造创新都是从热爱而来。如果没有热爱,这些就谈不上。热爱你做的事情,就可以踏下心来研究。

(本文根据校长专家发言顺序整理)

END

来源:现代教育报

文字:张广林 赵翩翩 常悦 鲍丹禾

图片:付磊

编辑: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