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团山村,有600多年历史,建筑结合了中原与彝族的建筑风格

团山村,一个滇南的小村,一个历经600年风雨的汉族民居村落,一个在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完好保留下来的宁静的小村,这里俨然是一座神秘的城池。
图片
从建水出发,沿着柏油老路蜿蜒往西前行,呼吸着坝子里稻田飘过的泥香和稻香,不多时,小山脚下的团山村出现在我们面前。团山古村背面靠山,面向平坝,建在一个圆形的小山包上,所以称为“团山”。
图片
接近村边时,远远望去,只见青石板铺路的小村庄中错落地耸立着几幢瓦顶的砖混房屋,看到的小村和我预想的一样普通,并没有多少独特的地方。
图片
团山古村是一个自然村落,位于距离云南建水县城西13公里处,北面毗邻建水至石屏方向的323国道与石屏县相接,个碧石铁路(个旧、碧色寨、石屏)从村口穿过;泸江河呈东西走向从村前流过。
图片
顺着弯曲的小巷,我们挨家挨户游览,房主人也热情介绍。从“将军第”院落里的老人口里,我们得知600年前的明朝时期,一个名叫张福的江西商人经过团山村,见团山“山川毓秀、风俗醇美、形式耸拔、众山环拱、甲于全滇”,心中大喜,当即决定在团山定居。之后,张福在这里娶妻生子,发展家业,并以“百忍家风”为训,世代相传。
图片
穿过寨门走了一段青石板的小巷,一间间青砖白墙的古宅随着曲折的小路出现在我的面前,这两百多户人家的住宅多为中国汉民族传统风格的建筑,团山村古民居的规模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图片
百闻不如一见,眼前古朴清逸的民宅告诉我,之前的臆断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团山张姓始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清光绪年间,村里的一批人走出家门,到个旧开发矿业,挣得钱财,便回乡建盖豪宅。以此光宗耀祖,辉耀门庭。
图片
张福的到来一定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观念,使他们纷纷走出家门,在外为官、经商、开矿,依靠不断的创业实现资金的积累,最终修筑了一个个殷实的宅院,怡然自得地构建出一个与世无争的小城池。
图片
走过小村的古道,探访小村的人们,品味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它们都令人感到心旷神怡。
图片
团山古村的建筑布局与江南民居有相似之处,是典型的中原汉式传统设计,同时巧妙地吸收了彝族土掌房的建筑样式,每座房屋都以天井为核心,涵盖了云南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一进两院或四院"、"跑马转角楼"等主要建筑格局。
图片
团山民居的大门是装饰的重点,大门的须弥座上多是青砖雕花,也有少数为青石雕花。门头雕梁画栋,图案各式各样,有“双凤牡丹”、“双狮戏球”、书香吉庆”、“鲤鱼跃龙门”等。门外的照壁,显示出主人显赫的地位。
图片
由于房主人崇尚儒雅,团山民居深宅大院里布置了花厅,院内布置了青石板、置花台、青石水缸和花木,白底壁画和窗棂上临摹了许多书法大家作品,壁画上题满了唐诗宋词名家的诗词,“秀才第”、“皇恩府”、“营长府”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
图片
最具特色的还有百花窗,窗户上雕有一百多种鲜花,但每种鲜花都不一样,而且这些鲜花都不是现实中的鲜花,是艺人们想象出来的。这里的民居多数以清代的建筑风格为主,青瓦白墙,每座建筑都离不开石雕和木雕的装饰。
图片
步入每户院落,一种源自农家的气息扑面而来,你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在伴随着你,因为院落里,随处可见房主人劳作的痕迹。
图片
从“将军第”、张家花园、四方街、“留苑”、“司马第”、“皇恩府”等古宅步出,红日偏西,不知不觉半天过去了,匆匆游览了一遍团山村,我们感觉整个团山村散发着浓浓的“儒商”文化。
图片
1936年“个碧石”铁路通车,为方便出行,团山人在村口泸江河上修建了通往团山火车站的石桥。个碧石铁路是云南第一条民营铁路,最先由碧色寨开始修建,连接滇越铁路。
图片
经过数百年的洗礼,团山村仍然保存着它的质朴,相对于现在诸多古城的喧嚣,这里显得格外的宁静,没有林立的店铺、餐馆、酒吧,没有太多商业化的气息,只有那些明末留下的古建筑,八大院、衙门、上庙、下庙,在岁月的长河中孤独的驻守在这片土地上。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