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兴隆镇这个坑被央视报道,火了!

客观真实、记录身边发生的一切

咸阳市泾阳县兴隆镇侯庄村川西组的宋先民、刘启云、杨军的父辈及祖父辈都是建造下沉式窑洞的行家手,被村民们誉为“大把式”。为了继承下沉式窑洞建造这一技艺,也为了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他们共同筹建一个集渭北居民、民俗、农耕文化于一体的“渭北高原下沉式窑洞博物馆”。1月5日,央视九套纪录片频道《传承·土篇》节目介绍了泾阳县———渭北地坑式窑洞建造技艺。

地窑的前世今生

地坑窑是渭北高原独特的民居。在上古时代,高原上的人们,都是顺着山崖,开凿窑洞居住。而居住在原上的人,除了有钱人,其他人无力用砖瓦木料盖房,便只能掘地为窑居住了。除此以外,居住地坑窑还有一个原因,相传周人的先祖公刘建立古豳国,为了避免狄戎和野兽的伤害,掘地而居,是为“陶复陶穴”。

地坑窑的修建,是在一处土层较厚,土壤立体性好的高处,向下挖掘一个方形或者长方形的地坑。坑深七八米至十米左右,然后再在坑的四周挖掘窑洞。挖掘出来的泥土,就直接堆在窑洞背面,经过碌碡反复碾压,就形成窑头部位高,窑后和两边低的地势,以利排水,平时,窑背就作为打麦场,供碾打摊晒粮食之用。

这样的地坑窑,最重要的是防水。一旦遇上大雨,雨水积聚,就可能造成危险。所以地坑窑的排水相当重要。一般都是沿着天井周围建立排水沟,再在天井不起眼的一角,挖一个深深的排水井,这样,遇上大雨,水就会流进深井里,渗入地下。在纪录片中也详细介绍到了这一项工程。

随着历史的演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空间新潮流的趋从大多弃窑盖房,居住地坑窑的人家已经很少了,下沉式地窑这种原本已经非常脆弱的乡土建筑更加稀少。现如今,地坑窑慢慢成了人们参观旅游之处,人们从地坑窑里,去体会昔日的民居文化,感受往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