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古驿站的前世今生

作者:殷耀于嘉

来源:《品读》2020年第1期

辽阔无垠的荒漠草原,一条公路笔直北上,通往与蒙古国交界的边境小城二连浩特。不经意间,数十座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恐龙雕塑相继出现在道路两旁,它们“撕咬着”“追逐着”“嬉戏着”……

国道东侧的恐龙大多向这座城市奔跑,而西侧的则成双成对反方向离去,有的回头张望,似乎依依不舍。即将进城时,两座曲首张颌、浪漫相吻的腕龙雕塑,状如拱形,横跨公路,成为迎接八方宾客的市门。

二连浩特白垩纪恐龙公园里的恐龙化石复原模型。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这些灵动的雕塑给荒漠草原减少了深沉与萧索。清末姚明辉编著的《蒙古志》这样描述二连浩特一带当年的情景:逾阴山涉沙漠,地势洼下。漠中飞尘迷目,积沙没胫,渺茫无垠,满目荒凉,但见童岩秃丘,累累突兀于沙中而已。

如今有了这些精灵的陪伴,茫茫荒野不再孤寂。听雕塑创作者、旅法艺术家金双双说,他的创意源于二连浩特市东北9公里处二连盐池附近埋藏的白垩纪恐龙化石。当时,他在发掘现场支起帐篷,与化石“独处”了一个月。一天深夜,耳边仿佛传来恐龙的吼声,那种自然、淳朴和力量,深深震撼了他。

二连浩特白垩纪恐龙公园里的恐龙化石复原模型。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白垩纪恐龙化石不仅吸引艺术家,还令古生物和地质学家着迷。1893年,俄国地质学家奥勃鲁切夫首次在当地发现产恐龙化石的地层。1921年,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成立“中亚古生物考察团”,在二连浩特地区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及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并证实恐龙是卵生爬行动物。

在百余年的发掘研究过程中,这里总能带给人们惊喜。19世纪90年代至今,二连浩特发现了巨盗龙、盘足龙、鸭嘴龙、似鸟龙等恐龙化石10多种,在国际古生物学界引起轰动。

然而,人类对恐龙的演化与灭绝依然存疑,每年都有一些古生物学者到二连浩特求解关于恐龙的种种谜团。我们好奇地走进二连盆地白垩纪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恐龙化石埋藏馆,只见半米厚的堆积层上,数不清的大小恐龙骨骼化石相互叠压、混杂,俨然一番“恐龙墓地”的景象。听说这些恐龙可能毁灭于白垩纪晚期突发的自然灾害。

作为恐龙的栖息地,想必那时的二连浩特水草丰美、树木繁茂,这或许又跟二连浩特蒙古语意“色彩斑斓之城”有着某种联系。物换星移,沧海桑田。辽金时期,这里成了北方一些部落的游牧之地;到了蒙元,这里又是连接大漠南北的驿站,史称“玉龙栈”。据《元史·宪宗纪》记载,蒙古的蒙哥汗在此会见过忽必烈,并设宴共商国是。

途经这里的人们,在历尽清冷与荒芜之后,终于能享受驿站的温暖。这座驿站后来又成为张家口到库伦(今乌兰巴托)的驿路——张库大道的中转站。

清顺治元年(1644年)张家口修筑大境门,张库大道由此兴盛。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一条始于福建、湖南等地,经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北京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二连浩特,进入乌兰巴托,过俄国恰克图,终点抵达莫斯科及圣彼得堡的商路,因茶叶贸易而日渐繁华。这条路,被称为“茶叶之路”或“万里茶道”。

18世纪早期,俄国人在中国采购的产品种类繁多,有茶叶、牲畜、皮革、丝绸、瓷器等。当时的二连浩特,也被赋予“伊林”驿站之名。

赶着骆驼的中国商人带着茶叶、丝绸、瓷器,从内地来到在伊林驿站,稍事休整后,再一路穿过大漠、草原和西伯利亚的茫茫森林,最终到达欧洲。如走西口和闯关东一样,旅蒙商人的道路充满艰辛。有记载说,张家口至恰克图地广人稀,数日不见水源,冬季朔风呼啸,春秋时遇风沙骤至……

光绪十五年(1889 年),清政府架设张家口至库伦的通讯线路,在此设电报局,并将该地标入当时的地图集,名曰“二连”。1918 年,张家口旅蒙商人创办大成张库汽车公司,开通张家口至库伦的汽车运输线路,二连浩特成为其重要站点之一,站名“滂北”。

2015年10月26日,锡二铁路与集二铁路在二连浩特西里车站进行道岔拨接施工。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集二铁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至二连浩特)正式动工修建,1956年建成并开始办理货物联运。1960年,由中国铁路部门提供客车和乘务工作的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国际旅客列车正式开行,二连浩特也从草原驿站变身为国际枢纽。

过往的驼队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取而代之的是装满货物的中欧班列,它们在二连浩特“小憩”之后,或踏上远赴欧洲的旅程,或风尘仆仆地回到内地,回到它们出发的地方。

除了铁路运输,二连浩特的公路交通也独具特色。大街上时常可见挂着蒙古国牌照的嘎斯69。我们去毗邻的蒙古国扎门乌德县探访时发现,很多居民家都有嘎斯69。驾驶员几乎每天都要到二连浩特市来采购服装、鞋帽、电器等日常生活用品,把车里塞得满满的,高峰时一天可以往来穿梭两三次。

在大街小巷,商铺的牌匾都会用三种文字展示,汉字、传统蒙古文以及蒙古国通用的西里尔蒙古文。中国的生意人多少都会说些蒙古语,而经常来访的蒙古国朋友也会说点汉语。

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开放大门越敞越大,越来越多蒙古国、俄罗斯及东欧多国的商人同中国商人在此交易,由于语言不通,买卖双方几乎不说话,而是打手势,一掌为5元,一掌正反或两掌是10元;或在计算器上打数字,卖主将价格打在计算器上,买主如果嫌贵便重新按计算器,点头表示成交,摇头则作罢。当地人把这样的交易趣称为“手语生意”。

眼下,人们通过语言学习,把以往的“手语生意”变成“口语生意”,甚至通过跨境电商,发展起了依靠电脑和手机的“手指生意”。

贸易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升级。近几年,为了让更多蒙古国优质商品走进国内百姓家,二连浩特还建设了高标准的边民互市贸易区。

二连浩特铁路货场。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我们在互贸区一家蒙古国商品超市看到,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咖啡、果茶、蜂蜜等食品。来自蒙古国的恩和宝力道是店老板,曾在乌兰巴托的写字楼里上班,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往返于中蒙两国的商人。早上9点多,他从扎门乌德出发,乘车十几分钟就到了互贸区,然后把从蒙古国采购的商品摆上货架,开始营业,下午5点钟关门回家。虽然比之前辛苦许多,但收入也高了不少。

二连浩特的学校、医院也深受蒙古国朋友的青睐。蒙古国女孩孟和托娅是二连浩特蒙古族学校的留学生,她的姐姐经营着一家蒙古族服饰店。孟和托娅告诉我们,老师和同学对她很照顾,上学期成绩很好,获得了一等奖学金,就用其中一些钱买了中蒙两国国旗摆件送给姐姐,祝愿两国友谊长存。

我们还在当地医院的诊疗和康复科室遇到享受绿色通道、减免医药费的蒙古国民众,不少人跟医生、院长处成了朋友,把来二连浩特就当作走亲戚一样自然,因为这里的环境相似,这里的人们淳朴,这里,还有许多值得体味的悠远与温情。

作者:殷耀,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副社长;于嘉,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对外采访室主任

来源:《品读》2020年第1期

主编:孙爱东 | 编辑:张初

点击在看让我知道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