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骄傲,60多年前保定徐水这个全国有名!

图片
照片右二为本文作者
作者:郭海亭
我是从小学教师(时年二十一岁)优选到《徐水报》任记者的,经历了报纸的“生”“死”的全过程,现将一些点滴回忆记述如下:
《徐水报》1958年5月1日创刊,1962年初停刊,历时四年。当时县级党委办报是为了适应大跃进的政治形势,全国各县都有自己的报纸,《徐水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发证书出版。创刊初期为每周一期,后增为每周两期、三期,有出日报的计划,以后停刊未能实施。
《徐水报》有一帮来自四面八方的编采人员,最初十几人到二十几人。五八年大跃进,新华社以党委书记王天章带队带来一批人员,其中优选八人安排在报社,我是唯一一名从徐水采用之人,其他为安新县、容城县合并后过来的办报人员。另有两名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学生。报社分为总编室、编辑部、资料室、照片洗印室和印刷厂(铅字排印只印报纸)。
报纸总编辑是位女同志,叫晓旅。在延安时即在新华社工作,很有才华。她丈夫是新华社最有名的记者戴煌,曾报道上甘岭战役和罗盛教事迹。因为右派,晓旅下放到徐水,因而《徐水报》才有了一名很有才华的女总编辑。还有一名十二级干部,也是在延安即在新华社编国际时事,不知什么原因来到了徐水。
图片
当时的报社总编——晓旅
报纸文稿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新华社每天发布的新闻稿(不知通过什么渠道每天能收到);二是本报记者的采访写稿;三是通讯员来稿。当时各公社都有固定的通讯员,每天能收到几十件来稿,一经采用即寄稿费。报社收到的所有稿件均交由总编定夺,她阅后批示“可用,由某某编辑”或“不可用”即入档封存。
《徐水报》发行量很高,订阅分送都由当地邮局负责,最高发行量是六万分。每期报纸都要寄国家档案馆(还有一个单位记不清了),现在都可能查到。另外各县报纸互有交流。
县委有两位领导负责报纸的审核,王天章(县委副书记、新华社党委书记)、康濯(县委副书记、作家),每期报纸的小样、大样在出版前都要向二人送审。当时中国人民大学设有县报系、县报班,县报人员保送培训学习,当时宣传部王凤歧即以报社人员的名义去县报班学习一年。
在全国县报中,徐水报可称一面旗帜,1959年全国县报工作会议在徐水召开,由我介绍徐水县办报的经验(新华社的人不愿出面)。当时有个刊物《新闻战线》设专栏介绍徐水办报的事迹。作为《徐水报》的记者,我曾参与报道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志愿军归国代表团的采访活动,写了一些文章在本报刊登。当时很多有名望的人士来徐水的诗词都是我采访收集的(我主编的《徐水县大事记》里边有记载)。《徐水报》有些文章曾被新华社采用,如本报一则小通讯、小故事《麦田里的小风波》新华社照转,毛主席来徐水后,徐水报一则通栏标题“毛主席步过鲜花开”,新华社转发全世界。
现在回忆《徐水报》,年过六十年,一个甲子,很多事记不清楚了,以上所述没有多余,只有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