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路陷夺命,这样的“痛”何时不再上演?

1月13日,西宁市南大街长城医院门前突发路面地陷(地陷面积约80平米)事件,致使正在行驶的一辆17路公交车(青A60015)陷入坑内。经初步核查,有10人失联。据央视新闻消息,截至14日上午9时30分,经过15个小时的搜救工作,陆续找到6具遇难者遗体,身份信息正在核对。住院治疗和留院观察的16名伤者伤情稳定。
图片
救援人员正在寻找失踪人员。图片来自新京报
目前,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事故原因也在进一步调查之中。与此同时,应急管理部已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事故处置和原因调查,督促有关方面针对近期城市地面塌陷多发情况,研究提出整改和防范措施。
广州地铁施工区域塌陷事件惊魂未定,西宁路面塌陷又揪住了人们的心。这几年,道路塌陷事件不在少数,血的教训一再上演,痛苦之外,人们更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前车之鉴,也该让我们警醒了。
此次西宁道路塌陷事件中,有一个细节让无数人动容。据报道,事发时还有行人掉入坑中,周围多名群众见状挺身而出,参与救援。当时在现场参与救援的还有一名身着黄衣服的男孩。监控画面显示,该小男孩从地坑的边缘救起了一个婴儿后,又返身救人。随后,地面出现了二次塌陷,黄衣服的小男孩掉进了地坑。14日下午,有网友向红星新闻确认,目前救人的小男孩情况很好,在这次事故中,他的妈妈掉进了地坑。目前,他正守在红十字医院等待妈妈的消息。
为小男孩以及其他热心群众勇于救人的行为点赞的同时,我们也感到一阵心酸——本不必有这样的事故的,这样的“痛”何时不再上演?。
图片
事故发生后,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故?是自然的不可抗力,还是也有人为因素存在?
据报道,经搜索发现,西宁的老城区——城中区和城西区,近年曾多次发生因渗水导致路面坍塌的事故。此次坍塌原因,目前尚处于调查阶段,不便妄加推测。但通过梳理最近几年的类似事件可以发现,路面塌陷事故频发,更多是自然和人为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比如天气、地质结构变化等自然情况,与地铁建设施工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下管线老化破裂、地下水过度开采等人为情况,往往是相伴而生,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其实这些情况,事先都是可以预防和治理的。去年,就有专家表示,面对道路塌陷,防患于未然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如在城市主干道、给排水密集区、地铁施工区等地实施车载式道路坍塌灾害预警雷达测试,及时发现地下空洞等特殊危险地形,并及时预警。这几年,也有多地政府购买了专门探测地下空洞的仪器,以三维探地雷达系统为例,其能对市区主要市政道路进行全覆盖式探测,以及时发现道路下方可能存在的空洞等异常情况,并对潜在隐患及时治理。
现实中发生的多起路面塌陷事故,就拷问着相关地方的城市公共管理建设的水平和能力,以及安全预防意识和发现漏洞、弥补漏洞的速度和效率了。比如,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有关部门有没有主动行动起来,用好专业仪器?相关的责任担当意识有没有落到到位,具体践行受不受监督和敦促?
只要预防到位,建立起严苛的惩戒机制,让追责坚定有力,产生强大震慑,安全的彼岸就一定能到达。
红星新闻签约作者 默城
编辑 汪垠涛
【版权声明】本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归红星新闻(成都商报社)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