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闽侯产业赋能文旅带动 贫困村焕发新活力

N海都记者 夏雨晴/文 林丹/图

工艺品加工,年底的订单格外多;村里出产的茶油、橄榄等农货,热销福州市区甚至北京;到农庄来玩的游客,都需要提前预订。新春将至,闽侯县竹岐乡元格村里,村民格外忙碌。此情此景,叫人难以想象,七八年前这里还是个村财收入为零、毫无活力的贫困村。

近年来,福州市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接连部署新农村“幸福家园工程”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等,给元格村带来一系列的改变:一个个工艺品加工的订单,让村民的口袋鼓了起来;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让村里的风景美了起来;一项项乡村文化旅游的规划,让大伙儿的心火热了起来。

如今,元格村不仅实现了年村财收入10万元以上,更被评为幸福家园工程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一场“筑巢引凤”的乡村蝶变,正在元格村上演。

村干部拉订单,村民年收入翻三倍

1月10日,海都记者来到元格村。村子就在国道边上,一进村,便是满眼葱茏的绿色,一棵棵参天大树,遮蔽着整洁的村道,令人赏心悦目。

村支书陈开光告诉记者,村子里有一片少见的古树林,拥有许多古树名木,都被完好地保留下来了。而在很早的时候,元格村村民就以木制品加工为生,拥有祖传的好手艺。

“之前村子很穷,村财收入为零。后来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就留了老人妇女在村子里面务农。”陈开光说道。而不少出去打工的人,做的仍然是工艺品加工的活计,也有村民揽了些小活,在家里做。

既然有手艺,是不是可以在村里发展些产业呢?隔壁的鸿尾乡,有不少做工艺品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于是,陈开光等人联系了几家企业,谈成了不少订单。不少村民听说了,也都纷纷回到村里,一起接手这些订单。如今,村里900多口人,几乎都留在了本村工作。

“村民做出了名气,来找的企业越来越多。以前村民年收入只有3000多元,现在平均都涨到了1.3万元。”陈开光笑道。

村里农场的梅花树下,放养着一群土鸡

美丽乡村焕新颜,废弃小学变“创业基地”

当时,虽然订单体量大了,但村民仍零散地在家里的小作坊作业,整个村子的容貌,还是老样子。

在竹岐乡政府的指导下,村子里建起了集中广告栏,铲除了此前脏乱的“牛皮癣小广告”,整治后实行网格化管理,发现一处小广告马上清除干净。道路两旁、主干道两旁的杂草,进行了统一清除,村子里有专人每天8小时进行卫生整治以及日常保持。村中还新修建了孝廉文化长廊,新挖一方湖泊,建设公共停车场……

根据《闽侯县裸房整治工作方案》,元格村还将可视范围内的裸房进行了全部整治,换上了统一的立面装饰风格,创建“无裸房村”。

陈开光又想到村里废弃的小学,规整成了加工基地,以村集体的名义,租给需要的村民。“基地的租金也变成了村财收入,现在的村财收入,达到了每年10万。”陈开光说道。

村里的农场,青枣果挂满枝头

盘活古树茶厂 打造文旅项目

“我们在山上还发现了100多棵清朝时候的老茶树,未来会以元格村村集体的名义,盘活茶厂,还可以让游客来体验采摘。”指着村子的山头,竹岐乡负责人介绍元格村的规划。一旁的元格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农场,正是元格村未来致力打造的乡村文旅体验的雏形。

走进农场,尽管已经入冬,仍然能闻到一片瓜果香。青枣树上果子挂满了枝头,梅花和海棠,或含苞待放,或偷偷开出了小花。梅花树下和池塘边,一群群土鸡和鸭子闲庭信步,还有小叶紫檀、罗汉松、山茶花、百香果等数十种树木,充满了田园的乐趣。

因为所有的农作物都是原生态、不打农药的,农场里的橄榄等水果大受欢迎。村民们纯手工制作的茶油,更是卖到了北京,十分畅销。

农场负责人潘振铿并不是元格本村人,他介绍,自己之所以将生态农业事业放在这里,正是被元格村这几年整洁、美丽的蜕变吸引了。

竹岐乡负责人表示,待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成,元格村将致力打造乡村文化旅游项目,让这个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魅力四射。

编辑 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