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南方人而言,过年吃完这些菜才算真的回了家

新年很快就要到了,即便此刻我们仍然在办公桌上工作,心情却难免受到新年的影响。前些时间和朋友吃饭的时候聊起,其实成年人谈到新年的时候不免觉得有压力。

单身的人怕被催婚,已婚的人怕被拿来和人比较,有的人因为长久没有回家,甚至和家人相处的时候都需要“练习”。新年还有诸多的礼节,该准备的年货得备好,该包的红包也要准备。

一想到这些繁琐的事,就让我们有点怕过年,怕长大。但只有聊到一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对“年”的向往才会无限展开,而这份向往来源于家乡的食物,父母做的年夜饭。

长久以来我们在外奔波打拼,即便离家不远,只是几十公里,吃到的味道也是不同的。而食物带来的温情,在成年人眼里是纯粹的,美好的,从孩童时期开始,吃年夜饭的场景就在我们的脑袋里挥之不去。

一家人在厨房准备年夜饭,是新年最好的时刻,是团圆的时刻。不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有一些属于新年特别的菜。

吃完这些菜,我们似乎才感觉像是真的回了家,浑身充满力量。也许对于中国人而言,情感的表达常常是含蓄的,而一切语言,都藏在这些温情的菜里。今天,作为南方人,我想来聊聊我们新年必吃的一些菜。

1.软糯的年糕,吃了年年高升

如果说饺子是北方人新年最重要的主食,那年糕就是南方人新年里最重要的点心。虽然年糕超市都有,但南方的村子里可不吃超市的年糕。在新年的时候,我们吃到的是最天然的“手打年糕”。

年糕是中国传统的吃食,早在周朝就有对年糕的记载:《国札札记》中“羞边之食,糗饵粉餐”的“粉餐”就是米粉蒸成的糕食。之所以我们新年要吃年糕,是因为年糕又称“年年糕”,寓意人们的生活“年年高”,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在我国长江下游一带的年糕呈白色,本身属淡味,由粳米跟糯米混合制成,糯米较多成品较软,粳米较多成品较硬,不同比例的年糕吃起来味道也不同。

我外公的老家鸬鸟镇,镇口有一家手打年糕店,每年只在最冷的冬天开张,过年前后店里尤其热闹。手打的年糕,三七分最好吃,三分糯米七分粳米,软糯又不黏牙,刚刚好。

乡下新年做年糕的场景也尤为热闹,首先是把浸泡好的米磨成粉,而后蒸熟。待到年糕粉蒸熟倒出的一刹,由师傅们将一团年糕抛进石臼之中,持着木槌砸下去,翻个面,再砸下去。通过一次次的锤击,年糕便变得十分柔软。

刚打好的年糕,即便不放任何调料,那股糯香的滋味,瞬间也会在口腔蔓延。 而打好的年糕,我们会整条放在大碗里,然后我们新年几乎每天早上都能吃到年糕。最简单的是年糕泡饭,直接把年糕和冷饭放在一起煮,再升级一些的是菜泡饭年糕,一定要加着腐乳吃,味道最好。

冬天的时候,村里还有笋,我们会切笋丝,肉丝,再加一些青菜一起炒年糕,对了,南方人还喜欢用猪油炒,这样炒出的年糕才是人间美味。

年糕真的是南方新年最重要的早餐,除了煮泡饭,炒着吃之外,其实南方根据不同的地域也会有一些吃法上的差别,像是靠海的舟山,同事说他们是拿皮皮虾或者梭子蟹来炒年糕的。

而嵊州人吃的炒年糕,是带汤汁的,他们会先炒后煮,往年糕放入鸡蛋,豆腐等,煮成小小的一锅,到了苏州,他们会做桂花年糕,年糕就像是一块精制的点心。

如果是比较糯的年糕,还可以裹着红糖炸着吃。而村子里最“野”的吃法,就是直接丢进那烤火的炭火盆子,一块新做的年糕,夹进柴火灶煨到焦黑,掰去炭黑,里头就是滚烫白嫩的年糕。

小朋友最喜欢年糕干,用做爆米花的黝黑炉子里,高温脱水,爆成米香与酥脆感都十足的年糕干。场面很好看,放炮的时候,他们常是捂着耳朵,既害怕又欢喜。

2.窗台上的腊肉,终于可以收下来炒菜

以前在南方还有一个特别的景象,就是一到冬天家家户户的窗台上就开始挂着腊肉,然后等到新年的时候就可以吃了。如今城市里可能比较少见了,但村中却依旧保留下来腌肉的习惯。

腊肉是中国腌肉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四川、湖南和广东一带,但在南方其他地区也有制作,由于通常是在农历的腊月进行腌制,所以称作“腊肉”。而这种习惯,在中国持续了有千年之久。相传在上古夏朝时,人们于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而十二月叫腊月。

腊肉,就是在冬天将肉类以盐渍经风干或熏干制成而得名。 南方的村子里腌腊肉的景象是很壮观的。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

“大人怕过年,小孩盼过年”,快过年的前两个月,是大人们最忙的时候,因为家家户户都忙着杀猪腌肉。说到这里,其实在南方“杀年猪”也是过年很重要的仪式,几户人家会分掉一只猪,然后囤上大半年的肉。

南方做腊肉,有很多的版本,我们的版本比较简单,没有烟熏,就是直接抹上盐和调料,腌制完之后风干。虽然“秋腊肉”不算个大工程,但却很耗时间,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因为那是接下来新一年的荤菜,盐巴放少了肉就会坏,盐巴多了吃起来很咸,整个过程全靠一双手。

而如果有机会去到湖北,可以去看看恩施的烟熏腊肉。他们会把腌制好的肉挂到炕房的横梁上,点燃柏树枝,烟雾裹挟着柏树特有的香气,一点点熏入猪肉里,而深山里的柏树枝,是土家腊肉拥有烟熏风味的关键。

第二天换烧柴火,慢慢把肉的水分烘干,特别注意的是要一直保持着小火慢烘。烟熏的过程至少要持续十天,熏好的腊肉要放在屋里阴凉处。 比起香肠来说,腊肉的吃法稍多一些。香肠一般都是煮熟了直接切片,抑或蒸、烤而食,而腊肉,蒸、煮、炖、炒、烧、烤、焖皆可。

我在新年吃到的腊肉通常是炒蔬菜来吃,比如豆丝,大蒜,冬笋等。

3.吃过最有味道的菜,是奇妙的脚踩腌菜

杭州地区一直有制作冬腌菜的习俗,其实杭州冬天煮菜,追求鲜。过年回到家,你会发现出镜最高的配菜就是“笋”,因为冬天的笋鲜啊。 而之所以要做冬腌菜,也是因为对鲜的追求。

腌菜不论是放汤还是炒菜都很鲜美,“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就成了一种传统,所以除了腌菜,腊肉,我们还吃酱鸭呢。

老杭州人做脚踩腌菜,先把白菜买回来洗干净之后,挑个自然通风的地方,把它们两两堆在一起。三五天后,这堆菜失却水分,叶边开始泛黄,可最里面的菜心开始还原,行家们称之为“活过来”。

以前在农村里,孩子都会参与腌菜这项新年大工程。

接下来就要开始腌制了。在腌制的时候,先要将白菜竖放着,这是为了让食盐更好地进入菜心,并且能更好的入味,杭州本塘口味的冬腌菜,有个固定配比,100斤大白菜,放3斤左右的盐。盐,一定要是粗盐。

腌菜的土缸很重要,以前农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缸。

之后就开始要用脚来踩了,用脚踩至菜汁渗出再放入下一批白菜和盐,踏好放3天,再进行复脚,也就是再踩上几脚。最后用毛竹片加石块压上,把缸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等20天就可以上桌了。

我们过年的时候,常会吃冬腌菜炒笋,或者炒毛豆,放点肉片,晚上吃不完了,早上就能成为最好的下粥菜。而如果和与黄豆芽、 百腐干丝、笋丝一起炒了吃,就是杭州的名菜“八宝菜”。

小时候,我对这道菜充满了疑惑,就像大多人想的,用脚踩的腌菜,不是很有“味道”吗?但父母那时候,其实已经是穿鞋子踩了,其实不会真的有脚气。而之所以一定要用脚,是需要把腌的菜压紧实了,排除间隙里的空气,以利酸菜发酵。

被“践踏”过,才能登上美食天堂。

4.鸡鸭鱼肉都会有,但我最期待的只有八宝鸭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过年的时候鸡鸭鱼肉都会上桌,这些菜其实平时我们也能吃到。而我小时候过年的时候,最期待的是奶奶做的八宝鸭。这道菜家里除了奶奶之外,家里的其他人都做不来。

八宝鸭是江南一带的做法,江南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所以不管做什么菜,总是尽可能的往里多放好东西。

奶奶做八宝鸭,很费时间。首先要去菜场,买上一只新草鸭,以前都会提前买,养上一段时间再来吃。到了新年,将新鲜肥壮的新草鸭,开背,用料酒、老抽和盐均匀涂抹鸭身并腌制起来。

接着,要准备鸭肚子里的“八宝”。 这八宝是由栗子、白果、肫丁、腿肉、糯米、干贝素、冬笋等配料组成的。需要这八宝放入鸭的肚皮里,然后缝合,变回一只整鸭。

最后,将缝合好的鸭子放入冷水锅里,加黄酒、八角、桂皮、香叶、红枣、姜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煨几个钟头就算齐活,为了煮好这只鸭子,奶奶通常要忙上一整天。

这道八宝鸭对我来说真的是新年最好的味道,因为一年到头才能吃一次,所以尤为期盼,虽然如今在上海非常容易能买到,但很多真空包装的也不是那个味道了。

5.年夜饭的压轴菜,属于八宝饭

而年夜饭桌上的压轴菜,每年毫无悬念的就是八宝饭。 当餐桌上一盘又一盘的菜逐渐被消灭后,年夜饭接近尾声。家人从锅里端出一碗八宝饭:四平八稳、八宝汇聚、“浑圆一体”。

这虽只是一道点心,却别有一番心意。八宝,包含了糯米,镶嵌桂圆、莲心、红枣、瓜子仁、核桃仁、冬瓜糖、葡萄干,刚好八样,八宝饭同样是新年的一道吉祥菜。

八宝饭历史悠久,其中的「八宝」,一说是辅佐周王的八位贤士。也有说八宝饭是源自民间的八宝图,所用的八种干果代表了和合、玉鱼、鼓板、磐、龙门、灵芝、松、鹤,寓意了美满团圆、和顺吉祥。

中国人的餐桌上,其实这些菜早已把一年的祝福写下了。孩子希望老人能够身体健康,长辈希望家庭能够和睦顺利。餐桌上吃八宝饭,很热闹,家里每人挖上一勺。一勺下去五味陈杂,糯米软糯,豆沙绵甜,各色果脯香味四溢,糖冬瓜、红丝、绿丝……

八宝饭的“灵魂”是猪油。经过熬制的猪油与蒸熟的糯米充分搅拌,每颗糯米晶莹滋润,糯米之间相互粘合得恰倒好处,而且猪油还必须料足,稍有差池,口味差之千里。甜蜜要分享,辛苦也要共同担当,吃完这碗八宝饭,这顿年夜饭才算圆满。

也许对于每个负重前行的人来说,过去的一年心里总会堆积下一些不如意。也许我们过得并不那么好,也不被很多的人接纳。当我们回家的时候,脚步总会有一些迟疑,但当我们吃到这些家的食物的时候,我们又不愿离开。

家的味道,让我们相信新的一年会有希望,岁月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本文系腾讯新闻2020新春季特别策划稿件,腾讯美食独家合作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