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历史上至少有书院义塾106所,一起来了解下

千年书院,一脉馨香。

回溯东阳“教育之乡”“人才之乡”的本原,三乡大地上曾经林立的书院是最重要的渊薮,弦歌在此发声,书香自此飘逸。南宋宝祐《东阳县志》载:“邑之内外士类骈集,各抱才气学术,项背相望。或承吕成公之教,或从陈止斋、叶水心为学。大家多创书院,做好饭招延名士,以教乡党子弟。诗书讲诵相闻,旁郡他邑不及也。”

青衫尚颜色,蜂蝶已尘埃。千载以降,东阳境内的书院多已不存,至今尚留建筑遗存的仅7所。一脉馨香何从寻觅,人文精神何以感通?2018年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就此发声。岁华两度,几番寻绎,由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负责编纂的《东阳书院》终于付梓问世,已成雪泥鸿爪的东阳教育脉络由此清晰呈现,文心与梅一处清。

从45所至106所

往事越千年 书院有遗篇

东阳最早的书院滥觞于何时?历代县志记载为唐代。但最早的书院为哪一所,县志只含糊提及“罗隐书堂”,源出南宋邑人许中应的诗句“罗隐书堂尚可寻”。

《东阳书院》给出了确切答案:昭谏书堂。

这一线索由《东阳书院》执行主编、市政协文史委员华柯通过《云林石谱》发现,并依据《中国书院史》中的标准确认。昭谏书堂为晚唐诗人罗隐(833-910,字昭谏,富阳人)读书著述处,位于涵碧亭畔,于宋元祐中改建为栖贤庵,后又移建岩北寺。

“昭谏书堂的确认,把东阳书院的历史追溯到公元910年之前。”市政协副秘书长、《东阳书院》主编陈金彪说,这是东阳“教育之乡”极为重要的史证,散落于《云林石谱》中的这段记载,也是东阳书院史实中不可或缺的遗篇。

位于落鹤山的鹤椒书院遗址

东阳书院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据历代《东阳县志》和《东阳市志》记载,东阳历代书院累计33所,义塾12所。《东阳书院》编辑部成员蒐罗钩沉,查漏补缺,从宗谱、《浙江通志》等资料中发现了许多漏列的书院义塾。从现有资料看,东阳书院计唐朝1所,宋朝30所,元朝1所,明朝28所,清朝25处。另有义塾宋朝7处,元朝4处,明朝5处,清朝5处。两者累计106处。家塾、义学、义馆、蒙馆则不计其数。尤其是南宋时期,东阳书院数量为全国第四,浙江第一!东阳宋代文武进士213名,多在南宋。“教育之乡”名实相符。

位于西甑山的白云书院

“以东阳本土人士创办书院历史而言,托塘张氏发东阳书院义塾之先声。最早的书院应是宋代大儒张志行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创建,我们将其定名为公泽书院,事见于《浙江通志》中吕祖谦为其撰写的墓志;最早的义塾为托塘张錝于北宋仁宗时期开设的张氏义塾。”华柯说,这一发现也改写了县志所载友成书院开创东阳书院先河的历史。

位于虎鹿镇的虎峰书院遗址

尤其让人感奋的是,东阳书院档次之高、影响之盛,称誉全国。南宋时,友成书院是吕祖谦最早讲学处,婺学和宋元浙东理学从此起步;石洞书院集纳了朱熹、吕祖谦、陈亮、叶适等大儒会讲于此,朱熹在此完成了《大学》和《中庸》的章句集注;元代大儒许谦讲学的八华书院,一代名医朱丹溪曾在此求学,门生来自全国各地,堪称当时的北大清华;徐畸、唐仲友讲学的安田义塾,傅寅在此酝酿了“集先儒之大成”的《禹贡图考》;还有状元方逢辰执教的横城义塾,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曾在此负笈苦读……

从谱系梳理到理论探析

书院声无价 寻绎挹风流

梳理历代书院和义塾的兴废,仅是《东阳书院》的基础工作。以此为依据整理出东阳学人的道统传承世系,探明东阳的人文渊源,才是真正的“探骊得珠”“剖石见玉”,也是对东阳文化的一项重要贡献。市政协科教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员会主任、《东阳书院》副主编胡心指出,兼容开放办学造就了东阳极具地域色彩的书院文化。朱熹的“闽学”,吕祖谦的“婺学”,陆九渊的“象山学”,陈傅良和叶适创立的“永嘉学”以及陈亮创立的“永康学”等,在东阳书院都有讲席,甚至为时人排挤的金华学派唐仲友在东阳安田义塾也拥有一席之地。学派丛生,精彩纷呈,由此衍生出多条学术传承谱系。

位于东岘峰的岘峰书院

通过爬罗剔抉、多方考据,34条围绕东阳书院、义塾形成的学人谱系浮出水面。其中,时间最早、传承最高贵的当数周学日冉-龚孟舒-梁元帝。生于梁大通年间的东阳栅谷龚孟舒堪为最早的帝师,他拜邻人周学日冉为师。龚担任浔阳郡丞时,“元帝在江州,师事之”。及至宋代,吕祖谦执教于友成书院,其门生赵彦稶、赵彦秬、李诚之、乔梦符、陈黼、葛洪、乔行简、倪千里、马壬仲等人,博学多才,声名显赫,打造了当时东阳儒学“最强军团”。值得一提的是,淳熙二年(1175),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分歧,吕祖谦从东阳石洞书院出发,组织了“鹅湖之会”,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元代,邑人陈樵以易学为基点,开辟理学新域,其门徒包括宋濂、吴子善、杨芾、郭霖、吕默、朱世廉、李声,当中多人影响了大明文化走向。王阳明则如参天大树,其学问在东阳开枝散叶,先后形成了4条支脉,其中的沈侃直接受业于王阳明,得其宗旨。阳明心学在东阳根深实遂,膏沃光晔,“学绍姚江”诚然不欺。

位于画水镇八华山上的元代八华书院,堪称当时的北大清华。

参裨阙失,匡正谬误。通过研究,《东阳书院》还创造性地给出结论“书院躬行经世致用务实思想对东阳人文精神作用最大”,认为对东阳书院文化影响最大的学人当属吕祖谦、叶适、陈亮。他们不仅把经世致用之学与功利之学结合起来,对理学的空谈作了猛烈的批评;而且他们所倡导的经世致用、“农商并重”思想,以及所推举的一批东阳商人如何坚才、郭彦明等,为后世东阳发展实业起到了重要的学术开路和榜样引领作用。

从囧状丛生到重迎春华

哲语仍盈耳 书声盼遏云

清末的教育改制,让东阳大地上的百余所书院和义塾逐渐凋零破败、毁坏无存,目前全市仅有石洞、八华、岘峰、东西荷亭、白云、崇德7所书院和横城义塾得以存世。但有的书院围了猪圈,办成农家乐,斯文扫地;有的书院重建后缺乏专业指导,显得不伦不类。“美人不愿颜如花,愿为霜草逢春华”,陈樵的诗句或可为时人盼望书院复兴的心声。

位于千祥镇的西明岩书院遗址

“如果说去年编纂的《东阳帮》是为‘建筑之乡’寻根探脉,那么今年的《东阳书院》就是为‘教育之乡’追本溯源。”胡心说,东阳“十百千万”的人才盛景,正是受益于东阳历史上书院兴盛所造就的人才辈出、百家争鸣,受益于书院教育所孕育的“崇文重教”人文精神。传统书院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经世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自主精神,对于打造体系完备、优质均衡、具有特色、人人向往的东阳现代教育,更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

可喜的是,在市政协委员呼吁抢救东阳书院后,市政协文史委专门组织了对书院现状的视察调研,并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了调研报告,提出恢复书院旧观、修缮遗存书院、合理保护利用、加强后续长效管理等建议,并在市委宣传部牵头下,会同相关部门和各镇街共同保护。“我们认为,复兴书院文化要两手抓,一手抓书院遗存古迹的保护修缮,一手抓书院文化的挖掘整理,编纂文史专辑《东阳书院》。”陈金彪说,就在整理东阳书院资料期间,韩国9座儒家书院以“杰出的普世价值”获准入列世界文化遗产,“这说明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古代书院潜在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而东阳打造书院文化名片有着雄厚资本,如何守住书院文脉应该成为东阳高质量发展‘五个关键时期’的重要课题。”

先贤哲语时盈耳,后学书声欲遏云。

昔日东阳,望族办学争先恐后,乡人响应接踵联翩,学人负笈纷至沓来,科甲题名绵延不绝。今日东阳,书院传统能否赓续,治学精神如何弘扬,一缕斯文怎样延脉,都在考验今人的治理智慧。

记者吴旭华 摄影 陈林旭

本文编辑 黄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