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创造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城市副中心质量”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把握城市副中心所处的历史阶段,把“高质量”贯穿到副中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环节,努力创造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城市副中心质量”。
一是有序拉开副中心城市框架。坚持规划引领,落实“一带、一轴、多组团”空间布局,带动城市空间向东延伸,进一步向“一带一轴”的纵深拓展。坚持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带动通州全区906平方公里的发展,形成城乡共建、城乡共荣的新格局。坚持“四统一”原则,加快形成辐射廊坊北三县、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空间格局,做深做实与北三县协同发展会商机制,加强通武廊合作机制建设,共同打造京津国际贸易创新合作平台、京秦国际化休闲服务体系。
图片
二是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构建功能复合、空间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依托行政办公区建设、东六环路入地、副中心交通枢纽等重点工程,引导市政设施隐形化、地下化、一体化建设,加快形成“外联内优”的城市交通体系。紧紧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完善公平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多元治理的生态环境体系,源头减排、过程管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积极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三是高水平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主导产业,紧紧围绕总部经济、财富管理、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尖端芯片、IT信息软件、智能制造等7个千亿级产业,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突出政府职能转变,将企业服务的重心转向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建立“企业服务管家制”,健全产业项目引进“一口进,一口出”,完善产业引导政策措施和落地保障机制。
四是努力建设没有“城市病”的现代化城区。建立以新促老、新老融合的城乡均衡发展模式,深入开展老城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积极推动新老城区空间、功能、社区深度融合。强化精治、共治、法治的社会治理模式,以党建引领基层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扁平化的城市管理体系。建立智能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模式,提升城市管理各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全域覆盖的智能感知设施系统,形成“互联网+”的智慧城市。
(作者为北京市第17期局级领导干部研修一班学员)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初军威
编辑:袁昕
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