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独龙族群众心门 驻村小李“上道”了

编者按1月13日至17日,“云南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主题采访活动在昆启动,掌上春城记者与新春走基层采访团一起走访昭阳区、鲁甸县、会泽县,深入独龙江,走到脱贫攻坚最前线,用镜头和笔端记录云南脱贫攻坚中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成效。
掌上春城讯1月14日、15日,掌上春城记者跟随记者团深入独龙江乡,采访了两位驻村扶贫队员,从他们的工作经历中,我们感受到了独龙族群众在生活上、心理上喜人而微妙的变化。
1月14日,在独龙江乡马库村,记者见到了驻村工作9个月,来自贡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驻村工作队员李培林。向记者谈起马库村村民的变化、村容村貌的改善,他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喜悦。
时隔6年故地重游“惊呆了”
马库村地处独龙江乡最南端,与缅甸木克嘎接壤,有4个小组,共84户292人。入村道路翻天覆地的变化,令李培林惊讶不已。
图片
掩映在绿树从中的马库村
2013年,李培林第一次来到马库村,“那时候,路还是坑坑洼洼的,村民的交通出行都成问题,也没有多少游客。”2019年3月,他以驻村队员的身份再次来到马库村,当时入村路段已完成路面硬化,正在安装防护栏。如今一条平整干净的硬化公路直通村里,令他感慨万分。
平整的路面和独具特色的民居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据李培林介绍,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村里的6家农家乐平均收入均在万元以上。
火塘边的闲聊打开村民心结
“我们都知道驻村队员工作不容易。”听到记者这样说,李培林深有感触。
“独龙族群众比较害羞。一开始,群众有什么困难困惑都自己憋在心里。”李培林说,当时挨家挨户走访,想了解群众的难处,但是村民不开口,掌握到的情况非常有限。去年有一位村民看病花掉1万多元,但是没有走医保报销,村民自己也缄口不言。后来村委会才知道这件事,通过与社保部门沟通后,帮村民补报了7千多元。
“后来发现平时下班或者逢年过节,跟村民聚在一起,围坐在火塘边唠嗑,他们反而说得更多一些。”李培林说,有时村民到村子附近不远处劳作,自己也跟着去帮忙,大家渐渐就处成一家人了。“平时有集体活动都会叫我们去,家里有干笋之类吃的也会和我们分享。”开展工作容易多了。“现在他们都叫我小李,有什么困难也都会跟我们说。村民还会送些干笋啊一些吃的给我们。现在真的就是一家人”。
微信群里赛卫生 探索创新管理方式
村子干净整洁,村务井井有条。说起村容村貌,马库村总是为乡里津津乐道。那村里如何维护良好的环境卫生呢?
图片
马库村街景
在马库村,村委会每两个月会组织村民对乡村道路进行清扫,清除水沟、小道等卫生死角。在全村范围内建立微信群,进行卫生每日一赛,每个月表彰优秀,奖励洗衣粉、洗洁精等日用品。
久而久之,讲文明爱卫生在马库村蔚然成风。
走村入户讲政策 增收致富稳得住
如何更好地开展群众工作,真正走进独龙族群众心里,15日,记者团采访到了独龙江乡迪政当村驻村扶贫队员海黎军,他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在迪政当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卖重楼、三七、贝母等野生中药材。种植重楼收益高,一亩重楼纯收入可以到3万多元,但是重楼生长周期长,从种植到收获需要7至10年的时间。在他看来,不仅要为村民找到“短、平、快、稳”的致富项目,而且要走村入户宣传产业政策、乡村旅游政策,让“我要致富”的独龙族群众稳得住、有思路。
图片
虽然地里的重楼、黄精不能马上变现,但是依托独龙江进藏通道的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也是一条增收致富路。有的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有的村民则开起了小卖部。海黎军说,无论做什么,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很重要。建档立卡户雄丽英一家如今开了小卖部,也购置了汽车,令人欣喜。
图片
迪政当村一家在建农家乐屋内还原民族风的陈设
海黎军坦言,走村入户的过程中,确实会遇到一些挑战。语言障碍就是其中一项。虽然自己是独龙族人,但有些老者的话语,还真未必听得明白。
记者手记>>>
幽居深山,独龙族群众好客,却也有些害羞。了解和把握少数民族群众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成为来到独龙江乡的驻村扶贫队员们的必修课。从不受待见到火塘夜话见真情,小李算是通透了。
网络开通、手机普及,独龙族群众生产生活的跨越式发展,也为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带来契机。驻村队员不仅要饱含热情,还得把一腔赤诚投入到“点子”上。微信群里赛家风,一条网络维系着用心良苦的筹谋和亲如家人的信任。这何尝不是一项“技术”活?
要稳定收入来源,实现长远致富,越来越多的政策宣传需要驻村队员们敲开独龙族群众的心门,小李们任重道远。而不论致富增收路千万条,不变的是火塘夜话传递的真情。
掌上春城记者:李冬雨 发自怒江
责编:沙兰梅
编审:杨艳 符亚丽
相关报道>>>
【新春走基层】会泽:小棒球托起脱贫梦
【新春走基层】昭通苹果变“金果” 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春走基层】小菌子种出大产业 昭通扶贫妙招多
【新春走基层】昭通群众写在手纸上的脱贫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