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带你去看一场,战火中的篮球赛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新华社客户端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这一年间,他们继续践行着“我在现场”的新闻追求:无论是战火纷飞、地震水灾,还是脱贫攻坚、共和国70华诞......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成为历史!

从2020年1月3日起,新华社客户端“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19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们的镜头和讲述,能将我们带回到那一个个新闻发生的现场。

2019年11月,驻外以来我第三次来到南苏丹采访。

一年前,南苏丹举行“和平仪式”,在首都朱巴一处锣鼓喧天的体育场上,挤满了身着盛装、期盼和平的人们。

人群中,一名失去双腿的老兵,用双手“穿”着拖鞋从我身边匍匐而过,我俯下身,想帮他清理身前的石块。站在我身旁的一名南苏丹记者说,在这里,有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

他指的是,诞生于战火中的南苏丹轮椅篮球队。

▲在南苏丹朱巴篮球场,球员在训练投篮。

南苏丹最“豪华”的朱巴篮球场,看上去倒是和国内的社区篮球场别无二致,只是场边散落的义肢和拐杖,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非洲国家所遭受的伤痛。

8年前,南苏丹邻国肯尼亚,卡库马难民营。

在苏丹内战中失去一条腿的伤兵盖特华克(Gatluak),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如果南苏丹独立,我们就组建南苏丹轮椅篮球队。”彼时,盖特华克和队友不会知道,南苏丹独立并不是和平的开始,也不是战争的结束。

8年来,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依然内战不断,轮椅篮球队已从最开始的十几人增长到八十几人:越来越多的伤兵和因战致残的平民加入到他们的行列。

▲球员在训练传球。

大卫·库阿尼就是他们中的新成员。17年前,他的右腿被两发子弹洞穿,因伤退伍后,一直靠卖鱼为生,直到三年前加入轮椅篮球队。他告诉我,篮球改变了他的生活。

▲一名球员在比赛中投篮。

2018年,库阿尼与队友们同乌干达轮椅篮球队举行了一场友谊赛。比赛吸引了500余名观众,他的七个孩子也来到现场给爸爸加油。

“这支残腿不能终结我,我希望孩子们可以以我为傲。” 说到这句话时,库阿尼有点激动,用手握紧我递去的录音笔。

库阿尼告诉我,球队有个梦想,希望2020年“站”上东京残奥会的赛场。

▲照片中的教练叫马拉特(右),25岁,美国职业轮椅篮球运动员。

从2018年起,每逢休赛期,马拉特都会来南苏丹,在轮椅篮球训练营中指导残疾人篮球运动员。

▲球员进行赛前热身。

马拉特的出生地就位于如今南苏丹的博马州。

因罹患小儿麻痹,马拉特半身瘫痪。他3岁时,父亲在战火中失踪,他随母亲来到埃塞俄比亚一座难民营。12岁那年马拉特来到美国,14岁时第一次接触轮椅篮球,后来入选美国U23(23岁以下)国家轮椅篮球队。

▲一名教练(中)为球员示范动作。

忆及自己在埃塞俄比亚难民营的童年,马拉特说,他最喜欢与小伙伴们“踢球”,没有轮椅,只能在土地上爬,“用手踢球”。

▲一名球员展示他的双手。

“没有篮球,我不可能是现在的我……我希望竭尽所能,帮助被战火蹂躏的同胞,让他们也感受到篮球的力量。”马拉特说。

“相信体育的力量”这句话被写在球场边的横幅上。不禁让人想起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的名言:“体育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球员在比赛中争球。

球场外,政府军与反对派的冲突还在继续,南苏丹各部族间的交火还未停止。球场内,篮球却将这个国家重新凝结,这里没有仇恨,取而代之的是对体育共同的热爱。

▲球员在比赛中拼抢。

▲球员在场上训练。

为了让他们的篮球梦不因兵燹而终止,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为篮球队购买了专业轮椅、篮球和球衣,并邀请退役运动员进行指导。

▲教练在指导球员训练。

采访结束后,我和他们一起打篮球,有个在内战中失去一条腿的19岁男孩对我说,他也能站起来投篮,于是便挣扎着要从轮椅上起身,我过去搀他,但旁边的教练拉住我说,让他自己来。他艰难地一只手用力撑住塑料拐杖,另一只手抱紧球,那只穿着开胶拖鞋的脚,颤抖着蹬在地上,起身、瞄准、投篮,球没进,他不好意思地冲我笑,赤道烈日如火,照亮他满脸的汗珠,战争夺走了他的一条腿,但没能夺去他脸上的阳光。

▲球员在训练运球。

▲新华社记者王腾(前)在拍摄队员们打篮球。

有人说:“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也许因为爆炸、恐袭、枪战离我们遥远,所以伤亡对我们而言只是一串冰冷的数字,但对这些南苏丹的轮椅篮球运动员来说,那却是不堪回首的过去,和不再完整的躯体!

我们也许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会记录下,战火中,不息的篮球梦。

图/文 王腾

编辑 蔡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