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全国出名的“溜索村”修桥了!最后留守的91岁老人将进城与家人团聚

图片
“走也走不得,死也死不掉,给大家添麻烦了。”
贵州威宁县海拉镇花果村大石头组,奔腾的牛栏江,阻断了这个村子通往外界的路。出行全靠一条横江的百米溜索,空中飞人的场面已上演多年。村里孩子外出上学,单程就要近4个小时,这条溜索也是必经之路。
图片
溜索过江的场景
2019年4月,腾讯新闻和《新京报》对“溜索村”的困境进行报道后,得到贵州省委及当地各级政府关注,推动了索溜村的整寨搬迁。全寨28户人家,搬进了县城,开始了新的生活。
图片
91岁的留守老人何莲美
91岁的老人何莲美,既无法越过溜索,也不堪忍受长途的颠沛,她选择了留守。去年的4月29日,面对空荡荡的村子,何莲美说出了上文那句让人心酸的话。
半年多过去,“溜索村”的最后一户人家过得怎样?我们再次回到这里。
摄影&撰文/陈杰 责编/匡匡
出品/新京报 腾讯新闻
孩子们都进城了,我很想他们”
图片
儿子卯稳树和儿媳妇高关妹留在“溜索村”照顾何莲美
2019年11月30日,“溜索村”的一间独户老屋里,我们见到了何莲美。
为了照顾母亲,何莲美年过七旬的儿子卯稳树、儿媳妇高关妹也留了下来,三个人组成了“溜索村”最后的留守家庭。
图片
卯稳树扶母亲去户外晒太阳
何莲美并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到来。卯稳树说,衰老带走了母亲的视力,“即使你站在她面前两三米,她也只能看到个模糊的影子。”
何莲美也几近失聪,和她说话,必须凑近她耳朵,大声喊叫,她才能听到。
图片
何莲美和她居住的老屋
这半年,何莲美多数时间留在自己的房间,偶尔到儿子的屋里坐坐,30来米的距离,她摸摸索索要走很久。
何莲美已经习惯了冷清的日子,但对孙子、曾孙们的思念,却日益增长。她常说:很久没见过孩子们了,想他们。
“要过年了,都回来看看”
卯稳树给儿子卯昌富打电话,说,年底了,家里的菜该收了,年猪也该杀了,你们回来吧。
有句话他没讲,但卯昌富也知道,那就是,“奶奶想你们了。”
图片
71岁的卯稳树和70岁的高关妹
挂了电话,卯昌富和妻子陈庆花立即从县城新家起身,回到了“溜索村”。
过去,“杀年猪”是村里的传统,是件郑重的事,甚至需要选一个吉利的日子。而现在,它成了一家人相聚的理由。
图片
孙媳妇陈庆花,把何莲美搀到餐桌前
何莲美一天吃两顿饭,早10点和晚上6点。肉片青菜汤、半碗咸菜、一碗米饭,孙媳妇陈庆花把饭菜端上桌,把老人扶进屋里。
图片
何莲美在老屋外打起盹来
“溜索村”地处牛栏江大峡谷谷底,冬季平均气温7度,并不算冷。
平日里,白天大部分时间,何莲美都是自己靠在门前的土墙上,默不作声。
12月1日,她比以前起得早,花了一个多小时才穿戴整齐,用黑色麻布缠头,摸索着把被褥整理好,等待孩子们回来。
“开春了,我们也要走了”
图片
何莲美和曾孙在一起
下午4点,曾孙子卯申文和曾孙女卯米会回来了,他们径直来到老屋,见到了老祖何莲美。
这是曾孙们进城后,第一次回来。数月未见,祖孙分外亲热。何莲美用视力模糊的眼睛,紧紧盯着孩子们,似乎要把他们看得更真切一些。
图片
何莲美布满褶皱的双手,老人一生没走出大山,对于外面的事情,都是听孩子们讲述
孩子们聊得最多的,是搬进城里后的各种新鲜见闻。何莲美听不太懂,她只是摸着孩子们的脸,握着他们的手,说卯申文头发剪太短了,卯米会的脸又长圆了。
短暂的相聚,让老人精神大好,她靠着土墙,脸上漾着微笑。
卯稳树告诉母亲,孩子们要放寒假了,过年还会回村里祭祖,在家里多住几天。
图片
2019年12月,“溜索村”即将完工的吊桥
何莲美在“溜索村”的日子,也不会太长了。
一个多月前,一座投资数十万元的钢结构吊桥开始建造,吊桥宽可通一辆三轮车,两边有护栏。建成后,它将取代原来的溜索。
另外,大石头组通往县城的公路正在修建,很快也会完工。
图片
威宁县易地搬迁安置点阳光新城
卯稳树说,一家人不住两地,他和母亲商量过,老人同意搬迁到县城和后辈同住。等开春暖和了,路修通了,就把老人背过吊桥,从对岸坐车,一起搬进城。
据海拉镇副镇长孔德亚介绍,人虽然已迁出,但村里还有土地和林地,桥建好了,方便合作社入驻开放,有经济效益了,村民能分红,也是份稳定收入;有了桥,村民回村祭祖也方便。让村民们在县城踏踏实实的,该打工的打工,孩子该上学的上学。
图片
即将告别的“溜索村”
至于溜索,是村民自己出资修建的,最终处置权由出资的村民决定,将来可能去掉吊圈和牵引绳,作为景观保留下来,也可能进行整体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