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中国女排》未映先火?

陈可辛很会用演员。

《甜蜜蜜》里,他让当时的偶像歌手黎明脱胎换骨;《投名状》里,他让功夫皇帝李连杰放弃动作主攻文戏;

《中国合伙人》里,他让黄晓明的表演焕然一新;上一部《亲爱的》,他又让赵薇演起了人贩子村妇。

六年后,陈可辛带着《中国女排》归来。 这一次,他出人意料地请来巩俐饰演郎平教练,几个背影几个动作几个眼神,细致入微的神还原演技再次带来惊喜。

巩俐饰演郎平固然让人意外,但同样引人好奇的是另一个话题—— 继《中国合伙人》《亲爱的》之后,陈可辛这位中国香港导演再次选择了完全内地背景的当代题材,依旧是真人真事改编。 “新东方”创业、儿童拐卖案、中国女排,这些现实题材就算是土生土长的内地导演都极少触碰。 所以,为什么是陈可辛以及陈可辛为了什么?这就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让我们拆开来看。 第一层,为什么是陈可辛来拍《中国女排》? 陈可辛讲过一个他与女排有关的小故事,故事虽小,但折射出的东西不少。 他说第一次现场看中国女排比赛是在1978年的曼谷亚运会,16岁,正读高一。

当看到女排队员高高大大集体出场、当听到周围的中国人欢呼的时候,身为华侨子弟的他瞬间被感染

那次比赛刚好也是18岁的郎平第一次代表国家队出战,尽管中国队当时只拿了亚军,但陈可辛的心里仍留下了抹不掉的记忆。

老一辈中国女排,袁伟民教练(左二),郎平(左三)

之所以对那场比赛无法忘怀,深层来说还是激起了他潜意识里的集体共鸣和民族认同。 进一步而言,正是因为身处异国他乡,他心底的“大中华情结”才更容易、更强烈地唤起。

郎平女儿饰演青年"铁榔头"

陈可辛自己的人生以及他的家族的经历,漂泊/流浪都是绕不过的关键词。 他的父亲生于内地长于泰国,五十年代的时候曾一度返回北京生活,后来辗转至香港入了电影行,最终因事业不如意而举家定居泰国。 陈可辛是在香港出生,11岁随父母到泰国,18岁到美国读书,暑假回香港时机缘巧合碰到剧组招翻译,也像父亲一样入了电影圈。

《金枝玉叶》,1994

八九十年代,陈可辛从行政做到监制,再转做导演和公司老板,拍出了《金枝玉叶》《甜蜜蜜》等经典,1996年赴美后与斯皮尔伯格合作了《情书》

好莱坞归来后,陈可辛又牵头做起了泛亚洲合作电影,把中国香港、泰国、韩国、日本的导演们聚到一起拍了恐怖短片集《三更》系列。

紧接着他又北上内地,以《如果·爱》开始了合拍片的新阶段。 可以说,泰国、香港、美国、内地,每一个地方都是陈可辛生命的重要组成,但每一个又都不是他的家。 故乡、故土、身份对他来说都是模糊的,操着一口流利的泰语、粤语、国语、英语的陈可辛,始终是一个无根的流浪者

导演处女作《双城故事》结尾,1991

即便他是以香港导演为影迷所认识,但他自己说过一句——“就算在香港,我也没融入香港的美学”,因为他从来没拍过那些热热闹闹的香港优势类型片。 身份上没有具体的归属感,电影风格也跟当时的潮流相左,这反而让“流浪者”陈可辛有了更强的生命力,更加懂得变通、适者生存。

他可以把自己的体验、对事物的看法放得更宏观或更抽象,侧重提取中国人的共通点。比如最开始拍90年代民间创业的《中国合伙人》时就有很多质疑声,说他缺乏内地生活经验,不足以驾驭题材。

陈可辛回应道那个时期的确没有亲身经历过,但他目睹过香港的80年代。普通人对物质财富渴求的心理和向往外面世界的风气其实是类似的,产生的价值冲突也是相通的,所以他不认为拍《中国合伙人》就一定得是内地导演。 另外,陈可辛还表示过,《中国合伙人》里主人公们的经历,跟自己有很多重合—— 比如都是60年代初生人,都见证过贫穷到富足的时代大转变,也都有过成功之后的怅然若失。

因此就过渡到了第二层,陈可辛拍《中国女排》,除了民族认同和自豪感这一大前提外,还有没有其他私人的表达?有人说,有的导演一辈子都在拍同一部电影,陈可辛大致可归于这一类。

《中国女排》讲的是什么故事? 影片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冠的高光时刻回溯几代女排队员的奋斗历程,横跨四十年历史。

郎平作为主线人物,她既是女排第一个黄金时期的创造者,也见证了女排从艰难起步到一鸣惊人再到创下五连冠历史记录,然后从高峰滑向低谷再重整旗鼓的整个过程。

并且郎平的个人经历很丰富,以“铁榔头”打出名声、巅峰期退役、多年海外执教(特别是任教美国女排)、两次受命于危难之时回国担任教练,个体和大时代之间产生了很强的戏剧性。

细细看的话可以发现,《中国女排》所要展现的故事里有着太多陈可辛电影里频繁出现的元素。 像时间跨度,《甜蜜蜜》是十年,《中国合伙人》是二十年,《中国女排》更延长至三十年;

大的时间跨度下必然涉及旧时代风貌的还原,“怀旧”也是陈可辛的偏爱,记得他说过“总喜爱比自己大十年八年的东西,觉得六七十年代有趣”。 比如,他曾拍过缅怀五六十年代老香港的《新难兄难弟》

《新难兄难弟》结尾,1993

到了《中国女排》中,从预告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女排队员在七八十年代的训练和生活氛围。

还有像半自传投射,《双城故事》《甜蜜蜜》《中国合伙人》的主人公都曾在美国漂泊,郎平也在美国生活多年,回国前还担任过美国女排教练,这些都与陈可辛本人的经历有重合。

还比如友情,陈可辛非常喜欢拍朋友,并且是那种“亦敌亦友”的情谊——《双城故事》《投名状》《中国合伙人》。

陈可辛的三人行模式

《中国女排》里除了郎平,陈忠和教练也是重要的角色,陈教练曾是女排的陪练员,与郎平早在70年代就相识。 多年后,昔日的朋友在北京奥运会上相遇,当时郎平执教美国队、陈忠和带领中国队。

“巩黄”合作PK演技

预告片中巩俐的那句“我们早晚会碰到,躲不掉的”正是陈可辛电影友情模式的再现。

再者,女排曾经是全民偶像,也曾是八十年代精神图腾,但自郎平退役后中国女排几经浮沉起落。

陈可辛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夺冠后的时间节点上选择拍《中国女排》回望过去,也是在借体育精神找回失落的一份情怀

这跟《新难兄难弟》里强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邻里互助精神、《中国合伙人》里缅怀曾经最纯真的友情和梦想是相似的。

吴君如说,她常听到陈可辛唠叨一句话——“时间最恐怖的,是会偷走人的童真。”

拍《中国合伙人》、拍《中国女排》的陈可辛,已经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以爱情文艺片打动观众的陈可辛,他一直在变,但有些内在的东西也一直未变

希望《中国女排》能以全民皆知的大题材,再次给我们带来细腻的感动。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