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教育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如果喜欢请点击左上角蓝色文字并关注:文刀木之南,谢谢大家支持!
文|子润
图|网络
《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影片是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改编而成。
主要讲述了在以严格著称的学院里,兰彻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死记硬背,甚至还公然顶撞校长"病毒",质疑他的教学方法,也经常鼓动他的好朋友加室友法兰与拉杜去勇敢追寻理想。
兰彻的特立独行引起了模范学生"消音器"的不满,他约定十年后再与兰乔一决高下,看哪种生活方式更能取得成功的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人生是一场赛跑
影片的开篇是校长"病毒"对新生进行演讲,校长说,
"生命以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不竞争,则死亡"
"人生就是赛跑,要么全速向前,要么彻底完蛋"
……
图片
图片
看,这些字词很熟悉吧。这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所处的教育环境。
当时看到这一幕让笔者想到了过去笔者看过的一书中讲到的:
"自发的读书意愿是人最重要的欲望,真正理解这一点的家长是少之又少,多数人变成了家长后又去重复过去的故事,现实的压力使家长们认为自己之所以地位低下,就是没有多读书的结果,于是以为只要命令孩子读书就能进步,却不知道被动读书是没有意义的。强制读书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最终孩子由于逆反而远离书本。"
其实这个问题和剧中"病毒"演讲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我们大家都周而复始存在的问题。
父母和许多老师都是这样的,他们殊不知孩子需要更多的是一种引导,没有主动性的学习,孩子只有两种结果,第一是读书的机器,第二是厌学。
所以现在的中国普遍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学校盯着的是学生的分数,父母在家盯着的也是孩子的分数,然后这里补课,那里补课,结果孩子的成绩还是一如既往的上不去,这时父母就会骂孩子学习不努力,不用功,可他们却从未想过自己的原因,从未从孩子的角度去看这些问题。
所以当影片中的主角兰彻说:
"大家只关心成绩,还有找工作,移民美国,而老师呢,就知道教学生如何应试,如何死记硬背,从来不关心学生的能力,不知道什么是创新。"
看到这,我相信很多人是和笔者一样是觉得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生活就像赛跑,跑的越快,活的越好,甚至包括出生,"你都要和三亿个精子赛跑。"
活不成自己,也活不成你们口中的"我"
无需自怜自艾,也无需不用目瞪口呆。有时我们就是这样的,在父母的压力下,我们活成了不是自己,而父母和老师却从未体谅过我们。
图片
就如剧中的院长,他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工程师,结果逼死了自己的孩子以及他的学生因为他的"教育方法"而自杀。
图片
图片
图片
看看,笔者相信,这里多少人还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在新闻上也曾报道过学生顶受不住家长和老师施加的压力,跳楼自杀。
图片
图片
剧中反映出来的教育不能不让我们去反思?
当我们活不成自己,又活不成父母老师眼中的自己时,我们还能活成什么呢。
悲剧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有时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在我们静下心来我们能说是老师、父母、教育制度的错吗?
不能,这就是现实。但是我们可以呼吁,孩子是需要引导的,绝非仅仅是靠"逼迫"。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我说,学生之学习,一引一逼。
人都是有惰性的,孩子也都是有玩性的。如果在孩子的教育上只是偏于一端,其结果必然是物极必反。而且孩子还小,如果他们什么都懂了,那么他们也就不再是孩子了。
教育的“人”
在剧中有一个明确地对比就是校长"病毒"的变化——兰彻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拯救他女儿之前的态度:前面他是逼迫学生们死记硬背,排斥兰彻,学生分等级;后面是让自己的孙子走自己想选择的路——当名足球员和肯定兰彻。
图片
图片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他在教学方法上肯定会发生变化。所以说教育的问题始终是人。
其实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的老师特别受学生欢迎,而有的老师相对来说却不怎么让学生喜欢。
这是什么原因呢?
说到底也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导致的差异性结果。
最后,用电影的一句话结尾,
"我们努力学习,是为了求学,而不是为了求分数,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的找上门"
图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