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都反对!她却甘当狠心人,也要去做这件事!

女儿、

妻子、

二孩妈妈、

病理医生、

援疆专家,

这些身份孰重孰轻?

41岁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医生王艳丽曾无数次困惑,如今刚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完成一年半医疗援建、载誉而归的她心里有了答案。

援疆一年半期满的她,选择再一次踏上援疆征程

下个月,王艳丽将继续扎根戈壁甘做胡杨,为第一师医院打造病理学“新”高地。

全家反对!

她依旧坚定踏上援疆征程

“无论如何不能去!”2018年8月初,当王艳丽得知所在的病理科需要一名资深的病理专家医疗援助远在新疆阿克苏的第一师医院时,跃跃欲试的她试探了下丈夫的意见,身为神经外科医生的丈夫坚决地反对。

全家投反对票,王艳丽并不意外。丈夫无暇顾家,家里的一切都是靠她在张罗,大女儿9月开学要上新初一,小女儿则准备上幼儿园,正是离不开妈妈的年纪。如果她去援疆,即便家有65岁的老母亲“坐镇”,也必是一地鸡毛。

在浙大一院病理科工作16余年的王艳丽,病理诊断经验丰富,虽为二孩妈妈,但她对待工作从未怠懈。虽然家人都反对她去援疆,但科室领导的话依旧萦绕在她耳边,“第一师医院的病理科再不发展,外科就起不来。”作为能带教能管理的她,很想去南疆“帮一把”

没有精准的诊断就没有精准的治疗,病理诊断的好坏将改变患者的命运,他们需要我。”王艳丽不依不饶,对同是医护工作者的丈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坚决反对的家人们,渐渐松了口。

(王艳丽一家)

舍家为国,为了支持王艳丽援疆,成绩优异的大女儿放弃了育才中学,选择可以住校的锦绣中学。原本只需操劳家务活的母亲,则需要接送小外孙女上下幼儿园。在医院没日没夜开刀的丈夫,回家后还要负责小女儿的学习与日常生活。

2018年8月下旬,王艳丽随队到达阿克苏,这片维吾尔语中意为“清澈的水”的土地,担当第一师医院病理科执行主任、首席专家之职。

大刀阔斧破病理顽疾,

打造南疆一流病理新高地

浙大一院自2017年2月对第一师医院病理科进行医疗援助,原本“缺胳膊短腿”的病理科在援疆专家孔梅的倾情帮扶下,已初现“大科”雏形。但要把绘制的病理科蓝图变成现实,需要一代代援疆专家“花心血”下去。

入职第一师医院病理科不久,王艳丽就发现第一师医院病理科硬件设备较差,布局不合理,并且经常停水停电断网,下水不畅,病理操作流程不规范,人员结构老龄化,病理报告质量不佳,缺乏同临床科室及周边兄弟科室的有效沟通,科室凝聚力不强,人心不稳,病理书籍陈旧落后,开会学习机会少,多项工作流于形式....针对种种问题,王艳丽坚持大刀阔斧除沉疴,刀刃向内建机制,以“传帮带”养人才。

援疆一年半,王艳丽打造了南疆一流的病理实验室;开展了大量新技术和新项目,科室管理显成效,操作流程越来越规范,科室质控意识增强;提高了病理医师的诊断水平;购买了大批最新病理书籍;加强了临床与病理科室之间的联系;共建了医联体,地区传帮带,建立了病理专科联盟;建立了病理远程会诊平台;举办兵团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肿瘤病理新进展学习班”;还挂牌了“浙大一院兵团南疆病理诊断中心”。

如今第一师医院病理科已改革换面,成为南疆病理新高地。浙大一院病理科援疆之前,第一师医院遇到疑难病例只能让病人千里迢迢跑到乌鲁木齐三甲医院会诊;援疆之后,不仅能解决第一师医院的疑难病例,阿克苏地区及其周边多个县市的疑难病例再不用送到外地,目前第一师医院病理科还承接了图木舒克市及喀什地区部分县市医院的疑难病例会诊,成了名副其实的南疆病理诊断高地。

援疆成果越慰藉人心,

对家人的愧疚越深埋于心

援疆的王艳丽,白天是雷厉风行的病理学“福尔摩斯”。一到夜里,回到寝室,对家人的思念,就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无穷尽。2018年9月初,3岁半的小女儿打来视频电话,“妈妈,今天我吃花生了,我舍不得吃完,给你留了点在冰箱里,你什么时候回家呀?”那一夜,王艳丽百转千回难以入眠,育有两个女儿的她看过很多育儿书,书上都说孩子6岁以前需要妈妈的陪伴,她觉得自己个狠心的母亲

而她,对于患者来说无疑就是春风拂面。2019年3月,一名56岁的维吾尔族男性患者,因为长期腹泻便血,在阿克苏其他医院做肠镜检查确诊为肠癌,但经过长时间的化疗,并没有疗效。听闻第一师医院来了浙江专家,这位患者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求医,结果,王艳丽通过与泌尿外科援疆专家孔德波医师临床病理讨论,并进行进一步免疫组化检查,发现该患者患的并不是肠癌,而是前列腺癌侵犯到了肠粘膜精准的病理诊断为患者后续的精准临床治疗指明了方向,这就是王艳丽当初决定援疆的初衷。

从未后悔踏上援疆征程的她,曾因为小女儿的一句童言无忌第一次有了悔意。2019年下半年,王艳丽试图用手机视频跟小女儿聊天,结果小女儿却推开手机,尽管外婆在边上提醒,“这是妈妈呀。”而小女儿还是别过头去说,“这是假妈妈,这是摸不到亲不着的假妈妈。”那一刻,王艳丽泪如雨下,母亲告诉她,“你作为医生,的确是个好医生。做妈妈,却是个不合格的妈妈。”

她不在家的时候,比她小2岁的亲妹妹便当起了周末代理妈妈。“姐,你知道你家小丫头的头发经常臭烘烘的吗?”由于照顾孩子的母亲曾经把洗发水泡沫不小心溅到过孩子眼睛里,所以她的小女儿拒绝外婆帮忙洗澡,给孩子洗澡的任务自然就到了她丈夫手里。但她的丈夫经常下班便是晚上十一二点,那时候孩子已经睡着,所以孩子经常个把礼拜才能洗上个头。

援疆一年半的王艳丽,只回过家三次。第一次是2019年的春节。第二次是2019年10月到上海参加学术会议,由于阿克苏没有直达上海的飞机,只能先飞到杭州,再转至上海,那一次在杭州家里睡了一晚。第三次,便是2020年1月5日,援疆凯旋。

这一次全家投支持票,

二孩妈妈再续援疆情

“第一师医院希望我再援建一年半,你觉得呢?”快结束援疆时,王艳丽小心翼翼寻求丈夫意见,这一次,丈夫毫不犹豫地说:“你做的工作很有意义,你想继续,我支持你的。”是什么让王艳丽丈夫改变了当初的反对意见?原来,2019年夏天,王艳丽丈夫前往新疆探亲时,看到了爱人在第一师医院所做的工作成效,内心颇受震撼,甚至为家有援疆妻而自豪。这一次,他不再反对!全力支持王艳丽再次踏上一年半的援疆征程。

原以为妈妈援疆回来的大女儿在得知妈妈过完春节还要再离家,委屈地哭了,“妈妈,我不想再住校了,我晚上在寝室睡不好,学习也下滑。”很少表现情绪的大女儿大哭了一顿后表示,“我们班主任严嘉璐老师说‘为祖国的大事你们去做,为孩子的大事我们去做’,老师说援疆专家是榜样是楷模,妈妈我以你为傲。我的学习你不用担心。

还有王艳丽所不知道的是,援疆期间,她的母亲因为眼睛白内障问题,上公交车时摔了一跤,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又摔了一跤。母亲怕远在新疆的女儿担心,从未提及过,这还是古灵精怪的小女儿不小心说漏嘴。近日,王艳丽陪母亲检查眼睛,才发现为她的小家庭付出了所有的母亲,竟然右眼白内障已经严重到了几乎视力为零的地步,尽管如此,为了不给忙碌的子女带去麻烦,硬是没提过一嘴。

“女儿,你去帮助别人吧。等妈春节做完白内障手术,继续帮你带孩子,你放心。”女儿、妻子、二孩妈妈、病理医生、援疆专家,如果说要给这些身份打分的话,必然是最后两个身份居最高分。2020年1月6日,星期一,援疆回来的第一天,王艳丽便马不停蹄回浙大一院病理科上班,除了跟科室领导汇报援疆工作,她需要抓紧时间自我充电,因为她怕离开浙大一院病理科一线太久,自己的病理知识便会“落后”,接下来的援疆工作她想以更好的状态回南疆不负韶华,创更新病理高地。

浙大一院是中组部指定的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的牵头单位,是浙江大学“组团式”援疆的组长单位,也是浙江援疆人次最多的医院。医院党委高度重视援疆工作,自2005年8月以来,积极响应省委组织部关于做好援疆人才工作的要求,先后选派18名医疗人才赴新疆对口支援。

云杉挺拔千尺高,岁月万古一倏忽。十几年来,浙大一院积极探索以院包科、柔性援疆、对口支援的新模式,将优势医疗资源与受援地实际相结合,现场帮带与远程帮带相结合,全力支持对口援疆工作。浙大一院将一如既往秉承“严谨求实”的价值观,继续充分利用浙大一院的优势资源,打造一批兵团重点品牌专科,计划将第一师医院10个专科打造成市级重点专科,推进五大救治中心建设工作,帮助第一师医院持续提升整体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南疆地区各族群众对健康的获得感,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贡献浙一力量。在奋进的新时代,浙大一院将始终牢记服务人民健康的初心,为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贡献浙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