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音乐节目观察:品类更细致,嘉宾玩混搭,歌手更全能

一直以来,音乐类节目都备受平台和观众喜爱,在包容性极强的节目属性下,主打选秀、竞演、真人秀、表演等元素的音乐节目层出不穷,成为霸屏卫视的主流节目类型。在真人秀崛起之后,音乐类节目一度因场景单一而退出市场中心,在真人秀泛滥并引发观众审美疲劳的近几年,这一类别在新一轮变革之后重新回归舞台。

在音乐类节目的每个发展阶段,都在面临同质化和数量泛滥的问题,但这类节目能在各大平台几十年的不懈开发下依然具有生命力,节目的自我革新功不可没。尤其是在网综迅猛崛起的这几年,在网综垂直化和创意化的开发趋势下,音乐类节目一再突破模式瓶颈,不管是节目主体对音乐种类的覆盖、嘉宾构成还是对歌手音乐能力的考量标准,都在发生变化。

刚刚过去的2019年,这种变化尤其明显,几档在不同维度颇具创意的音乐类节目出现,成为音乐类节目自我更新的节点。

流行乐不再一统天下

说唱、美声、摇滚纷至沓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音乐类综艺主打的类别都是大众流行度更高的流行音乐,对于追求受众最大化的综艺节目来说,流行音乐不仅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唤起大众的情绪共鸣,取得更好的收视表现和网播表现,国内丰富的流行歌手资源和音乐资源,也为节目开发提供了更多便利。

在音乐市场整体沉寂的漫长时期,新的流行歌曲失去诞生的土壤,经典华语歌曲一度成为各大音乐节目的素材库,反复利用之下,观众难免产生审美疲劳。直到近几年,国外音乐节目对小众音乐的尝试取得不错效果之后,国内也开始将小众音乐纳入重磅音乐节目的范畴。

2017年的《中国有嘻哈》,让小众音乐首次成为国内顶级音乐节目的内容主体,节目聚焦于“嘻哈”这一冷门音乐类别,却取得了爆款级别的影响力,“嘻哈”音乐一时之间成为潮流标志,一众嘻哈歌手也因此爆红成为“顶流”。但这档节目放大“嘻哈”个性化一面的同时,同样也暴露出这一小众音乐类别与传统审美格格不入的“弊端”,节目取得的社会影响力毁誉参半。此后,爱奇艺对“嘻哈”进行改良,推出《中国新说唱》,结合两季“新说唱”的节目效果来看,尽管节目关注度和造星效果不如首季“嘻哈”,但也留下不少高传唱度的说唱歌曲,而节目呈现的内容也更适合大众观赏习惯。

2018年,主打美声的《声入人心》开播,又让高雅而不接地气的“美声”通过娱乐化的传播方式走入大众视线。高雅与娱乐的对撞,不仅带来具有反差感的视听效果,还成功捧红多位兼具实力和个人魅力的音乐剧演员,比如阿云嘎、郑云龙、高天鹤、仝卓等,他们活跃在大大小小的综艺节目里,各自圈粉无数。

到了2019年,音乐节目对细分音乐类别的拓展更为极致,摇滚乐也登上主流音乐节目舞台,《乐队的夏天》召集了国内几代摇滚人,将不同风格的摇滚音乐科普给普罗大众,也让这些自成风格的摇滚乐队成为炙手可热的嘉宾,刺猬乐队、新裤子、Click#15、痛仰乐队等,成为网友们如数家珍的乐队,他们也因此有了更多综艺曝光量和商演资源,曾经辉煌无限的摇滚音乐也迎来重回主流舞台的曙光。

国内音乐节目对小众音乐的持续挖掘,不仅拓展了音乐节目的覆盖范围,带来足够新鲜的内容,也让不少小众音乐人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改善了这些小众音乐圈层整体的生存环境,某种程度上也为音乐市场的复苏提供了契机。

千篇一律的素人选秀已翻篇

歌手与素人混搭才是王道

传统的音乐节目根据嘉宾构成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素人为主的选拔类节目,比如湖南卫视的“超女”和“快男”,浙江卫视的“好声音”,等等,这种经典选秀模式,一度成为国内音乐节目的主流形态,诞生了李宇春、华晨宇等选秀歌手。还有一种以优质歌手为主的演出秀,比如大大小小的晚会等。

在2013年,《我是歌手》首度改变嘉宾规则,让大牌歌手取代素人,成为竞演嘉宾,并让现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直接投票决定歌手的去留,这样极致的玩法刷新了以往竞技类音乐综艺的嘉宾设置,带来震撼十足的节目效果,不仅取得爆款级的播出成绩,还让一众实力派歌手成功翻红,比如李健、赵雷等。

到了2016年,在嘉宾上“大做文章”的节目再次出现,其中,有邀请演员来跨界唱歌的《跨界歌王》,让不少演员展现出未曾发掘的演唱实力,并因此取得高关注度。也有邀请素人与歌手一起演唱的《我想和你唱》,星素结合之下,节目取得了不错的播出效果。

2019年,在嘉宾搭配方面颇具创意的音乐综艺同样有不少。其中,在卫视综艺方面,有让实力派新歌手搭档前辈歌手一起参与竞赛的《我们的歌》,不少经典华语音乐在新老歌手的重新演绎下重新绽放生命力,在两代歌手的磨合里实现音乐的传承。

在网综方面,有以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背景的女性为竞演嘉宾的《这样唱好美》,嘉宾细分为高校组、职场组、妈妈组、歌手组、演艺组和网络达人组,是星素结合类音乐节目在嘉宾设置上的一大突破。

在嘉宾设置环节寻找新意,尽管没有音乐主体变更颠覆性强,但节目效果依然很显著,《我们的歌》里几组嘉宾碰撞出的经典舞台,以及成为热搜常客的播出效果,便是直观证明。

能唱还要能写

这届歌手综合素质更强

绝大多数音乐类节目关注的重心,是歌手的演唱实力,临场表现力,以及个人风格和舞台魅力,这些素质也是歌手这一职业的必备能力。

2014年的《中国好歌曲》则开启了另一思路,这档选秀的考察重心不是素人歌手的演唱实力,而是考核这些素人原创歌曲的水准。几季节目下来,这个舞台捧红了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创作型歌手霍尊和苏运莹,他们的《卷珠帘》和《野子》等歌曲,更是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佳作。

2017年的《明日之子》再次纳入对原创实力的考评,节目分为盛世美颜、盛世独秀、盛世魔音三个赛道来选拔素人,其中的盛世独秀考验的是歌手的创作才华,当下炙手可热的歌手毛不易便是首季冠军,他的原创歌曲《消愁》《像我这样的人》等也成为大热歌曲。

到了2019年,音乐节目对原创能力的“考核”再次升级,比较有代表性的综艺为《我是唱作人》,节目邀请当下歌坛具有原创实力的歌手参与竞赛,既有高流量和关注度的偶像歌手,也有创作过诸多高传唱度通俗歌曲的歌手,还有极具个人风格的小众音乐人。“神仙打架”的竞演,带来诸多经典原创歌曲,比如毛不易的《东北民谣》《小王》、王源的《吆不到台》《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等等。

从演唱实力到创作能力,音乐类节目对歌手素质要求越“严苛”,能达到如此高综合素质的歌手并不多,所以这类节目很难持续获取优质嘉宾资源。但从中诞生的歌手往往具有长远发展的潜质,他们一旦得到合适的包装和足够的舞台资源,极有可能成为华语音乐延续的传承者。

结语:

音乐是人类娱乐需求里不可缺席的“刚需”,这是音乐类节目能长盛不衰的基因。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类节目就能一直受到大众欢迎,没有解决同质化问题的过度开发,一度让这类节目折戟沉沙,好在国内的节目人并没有失去自我革新的勇气,他们用创意为音乐类节目注入活力,让这一类别能一次又一次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