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星球大战为何比不过漫威?

拥有“漫威”和“星球大战”两大IP,迪士尼几乎是统治了全球和北美市场。

2019年全球总票房的425亿美元中,迪士尼电影有着111.2亿美元,占比超过26%。要知道,整个中国市场的全年总票房也才93亿美元。

北美2019年度票房榜,迪士尼包揽了前6位。

无论是全球还是北美的年度票房前十名,迪士尼都占据着7.5个席位(《蜘蛛侠:英雄远征》算0.5部)。然而在中国市场,却只能有1部《复联4》

当然迪士尼的其他电影在中国的表现并不算差,《狮子王》《冰雪女王2》两部动画电影都拿到超过8亿人民币票房。

漫威宇宙就更厉害了,三部片子都是“10亿+”爆款。唯独是“星战”IP一点也不灵光,《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只拿到不到1.5亿人民币票房,创下“后传三部曲”的新低。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漫威可以在中国越办越红火,更加老牌的星战却越来越冷淡衰弱呢?

出场时代

很多人都能想到的一个原因是时代的问题。

《星球大战》在1977年就在全美爆红,那时中国都还没开始改革开放。到了前传三部曲上映的时候,中国的院线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就连《泰坦尼克号》这种级别的电影,多数人都是通过光碟的渠道观看。

所以星战在北美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的时候,中国这边能领略到其魅力的人群,大概也只有海归了。

等到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成熟的时候,好莱坞已经进入到“特效时代”,超级英雄,灾难冒险,奇幻魔幻,各类型大片应有尽有,眼花缭乱。

恰好这时卢卡斯影业再无星战新作,一直到2012年被迪士尼收购。

中国的观众大多只能是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到“星球大战”是个什么玩意,而像“哈利·波特”,“变形金刚”,“蜘蛛侠”这些特效秒杀国产片的系列电影,就更容易能逐步累积起了庞大的粉丝群体。

漫威在2012年就通过《复仇者联盟》成功打入中国市场,等迪士尼正式操盘,《钢铁侠3》在争议中圈粉无数,绕来绕去都只有蝙蝠侠、超人、蜘蛛侠三个角色的时代宣告结束。

等到2015年底迪士尼想通过《星球大战7》把“星战”正式推荐给中国观众的时候,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的统治力却开始下降。正是从2015年开始,进口片再也拿不到中国年度票房榜的冠军。

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星球大战未能成功攻入中国市场,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来晚了。

而漫威入场的时候还有市场缺口,要是要等到2015年观众对国产电影恢复信心的时候再来,并不是说不能攻下,只是说要攻进来的难度要大上许多。

续集疲劳

难度大不代表不能成功,按道理来说,星球大战拥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就算市场饱和了,“原力”也应该能够强行撕开一条康庄大道才对。

其实《星球大战7》在中国的票房表现非常不错,当时的8.25亿已经是等于现在的“10亿+”了。

但为什么《星战8》却一下掉到了2.68亿元?

首当其冲的原因是档期,由于《前任3》的突然爆红,关于星战的话题被淹没;而《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的同期对手只有《情圣》,加上有姜文和甄子丹两位中国演员的助阵,4.28亿元的成绩不算失败。

其次,一部口碑糟糕的《前任3》就能把《星战8》打败,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星战7》根本没有吸粉。

没有过硬的粉丝底蕴,一旦在宣发战场失利,续集电影就很容易兵败如山倒。

如今,影市已经到了一个续集疲劳的时间点,好莱坞失去对中国市场的统治,就是因为过多的续集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星战IP影响力再大,迪士尼的重启计划再怎么轰动,后传三部曲也都还是传统形式的续集电影,《星战8》的票房下滑在全球范围是不可避免的。

迪士尼也有考虑过避免续集疲劳的方案,那就是拍外传电影。《侠盗一号》依靠不俗的品质取得宇宙拓展的首胜,不过《游侠索罗》的失败却让迪士尼立马收手。

拍好了还好说,一旦拍砸了,迪士尼毁星战的言论就会层出不穷,甚至还加剧了“疲劳感”。迪士尼想必是不想背上这么一个历史骂名,所以把外传电影的计划转移到了流媒体剧集上。

这个方案初步看来是成功的,《曼达洛人》首播获得影迷肯定的声音。与其一年一部电影快速榨干粉丝的热情,真不如换一种形式,至少能有点新鲜感。

漫威的成功正是因为换了一种续集的“形式”——电影宇宙模式。

除了最新宣布的《雷神4》,漫威目前的单人系列电影都是完成三部曲就适时退场,避免了角色和故事的单调和枯燥。

不同的系列故事串联构建成了一个庞大的世界,探索人物关系,寻找各种彩蛋,成了影迷乐于去做的事情。

按照世界观设定,星战的世界不比漫威的小。可是看着星战的故事始终离不开“天行者”三个字,而漫威复联,银河护卫队,还有奇异魔法不停更新素材的时候,星战的世界未免就显得有些“小”了。

读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为什么迪士尼要让漫威总裁凯文·费奇去参与星战的事务了吧?

没错,凯文·费奇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赋予星战故事“多样性”。按老方法的《星战10》,《星战11》拍下去,不但中国市场依旧打不进,而且很可能会失去老粉丝们最后的热情。

演员魅力

星战在续集疲劳的时代才来到中国,千篇一律的续集模式削弱了“原力”的力量。

但这绝不代表星战就一定无法打破文化隔阂了。

系列电影想要成功,如果不能故事、角色、世界观等内容方面牢牢抓紧观众,那就需要其他手段来吸粉了。

星战的内容需要“萌新”去花时间看前面的6部老电影补课,这导致《星战7》来的时候,令到很多观众望而却步。现在很多人对漫威的剧情只是一知半解,也是因为不愿意花时间去补课。

但为什么更多的人愿意变成漫威的粉丝,而不是星战呢?

不可忽略的一点是,演员魅力。

有的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有时追的不是剧情,而是某个演员。

《速度与激情7》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保罗·沃克的人气。

约翰尼·德普,《加勒比海盗》系列也很难延续到第五部。

漫威着实也是依靠一位演员带起来的系列,小罗伯特·唐尼,没有他的钢铁侠,可能漫威根本熬不过第一阶段。

现在,漫威不光是唐尼在中国拥有着海量的粉丝,其他主演同样有着天王级的待遇。

比如有绰号的那几位,“寡姐”斯嘉丽·约翰逊,“桃总”克里斯·埃文斯,“海总”克里斯·海姆斯沃斯,“荷兰第”汤姆·赫兰德,“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等等。

他们的粉丝不光可以贡献票房,还可以为电影制造话题和流量。

反观星战这边,马克·哈米尔、凯丽·费雪、哈里森·福特组成的铁三角回归是吸引北美老粉丝回流的重要手牌。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不熟悉星战的中国观众来说,这几位巨星还是初次认识。后传三部曲力捧的几位新星,黛西·雷德利、亚当·德赖弗、约翰·博耶加、奥斯卡·伊萨克,他们显然都没有赢得足够的人气。

对剧情内容难以提起兴趣,对演员又不熟悉,观众严重缺乏去了解星战的动机和理由。

于是星球大战,就像是没有攻城武器的史诗级大军,再怎么战无不胜,面对中国市场已经完善的高墙,也只能是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