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县:医巫闾山峭拔奇秀文蕴深远 美食花样繁多竹马舞历史悠久

CCTV-10

2020.1.23 15:38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辽宁卷 义县篇

义县篇 预告片

辽圣宗统和八年(公元990年)三月,置宜州,城址就在今天的义县县城。

北宋景德元年十二月,宋辽达成“澶渊之盟”,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宋辽两朝通商交好、礼尚往来,义县由此迎来和平发展的黄金时期。

金代宜州改称义州,元代仍沿用义州之名。明代废州置卫,改义州为义州卫,清代复称义州。公元1913年,义州改称义县,义县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极为罕见珍贵的禽龙化石

义县所在的辽西是中生代晚期动植物化石群——“热河生物群”的典型地区。

1994年,薄海臣自筹资金创办起宜州化石馆,专门收藏与保护散落在民间的化石。

2000年10月,宜州化石馆在义县头台乡白台沟村挖掘出我国乃至亚洲迄今为止发现的较原始的、保存较完整的禽龙化石。

2010年,中外古生物专家把宜州化石馆发掘的禽龙化石与同样在义县组发现的“锦州龙”化石做了对比研究,发现在头骨和牙齿上至少有14个不同之处。

专家认为这是禽龙里的一个新属新种,并为其命名为“义县薄氏龙”,以感谢宜州化石馆创始人及首任馆长薄海臣多年来为收藏保护化石作出的贡献。

千年古建历经沧桑

公元499年农历四月初八,北魏营州刺史元景为了给孝文帝祈福,在大凌河北岸福山南崖开凿了一区石窟。

这座万佛堂石窟却作为我国最北边的佛教石窟,与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一起,成为北魏时期佛教东传的历史见证者。

在万佛堂石窟西区第五窟南壁上,一块名为《元景造像题记》的北魏石碑保存至今,碑上今存305个字,字体雄放峻拔,虽已为成熟魏碑楷书,但隶意尚存,曾被康有为誉为“元魏诸碑之极品”。

位于宜州古城的奉国寺是辽代皇家寺院的典型代表。

耸立在高大台基之上的奉国寺大雄殿气势雄伟,面宽九间,进深五间,体现了九五之尊的皇家最高等级制式。

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一场强烈的大地震波及奉国寺,但墙倒殿未塌。这充分证明奉国寺大雄殿在建筑设计上完全符合力学原理。

早在1961年,奉国寺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奉国寺以辽代木构建筑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义县社火历史悠久

竹马舞与旱船舞,又称为“义县社火”,相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义县竹马舞表现了一个辽朝萧太后行围采猎的故事,娘娘、宫女和四个随从骑竹马,一个官员骑竹骆驼,马童则手持马鞭,在前方引路,是整个表演的灵魂人物。

旱船舞则表现了一个辽宋民族通婚、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一个宋朝王爷战乱中流落北方,被辽国公主招为驸马,后来辽宋战事平息,辽国公主乘船送宋朝王爷返回故国,从此南北和好。

从服饰道具到唱词内容,竹马舞和旱船舞都带有北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特征,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情。2008年,义县社火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义县美食花样众多

相传解放前,胡海潮、马贺仁、马广泰三个回族朋友在义县开了家“三友饭店”,挂出了“伊斯兰烧饼”的招牌。纯手工制作的吊炉烧饼色泽金黄、酥松香脆,很快远近闻名。

除了烧饼,水豆腐是义县人一日三餐都爱吃的另一个家常美食。

豆好水好手艺好,成就了义县水豆腐的名气。义县几乎每个村都有会做水豆腐的好手。热气腾腾的水豆腐入口嫩滑,有泉水的甘甜,再蘸上土法酿制的黄豆酱,就成了一道物美价廉、人人喜爱的美味。

在义县,除了小吃,还有宫廷大宴。

1931年,宫廷清真御厨马文焕随溥仪来到长春,后因不甘委身于傀儡政府,遂退隐于市井餐馆。马文焕在学徒中选中了勤奋好学的王应浦作为“全羊席”的传人,并把毕生技艺传授给了他。

1978年,22岁的张久阳开始学习清真菜肴的烹调技艺。25岁时,他拜国家特一级烹饪大师王应浦为师,学习“全羊席”。

王应浦传给张久阳的“全羊席”共有40多道菜,但醉心于厨艺的张久阳通过不断地苦心钻研,把“全羊席”最终发展成108道菜。

2012年,张久阳制作“全羊席”在第二届东北美食节获金牌名宴和最佳宴席设计奖,张久阳同时获得了“中国东北烹饪大师”称号。

在医巫闾山下,大凌河畔,千百年来,民风淳厚的义县人民以开放的胸襟,广泛吸收了来自中原内地的汉文化与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他们用自己的勤劳汗水与聪明才智,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描绘了一部多元文化彼此交融、交相辉映的灿烂画卷。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义县篇》

播出时间:2020年1月23日 15:38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胡悦 任薇(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