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农具表演 从农村 “秀” 到了省“村晚”舞台

近日,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主场晚会在杭州临安上演。婺城区白龙桥镇筱溪村“出品”的“农具秀”,让现场观众眼前一亮,博得了阵阵喝彩。

“兄弟姐妹,我们出门干活了!”一句金华方言开场白,正式拉开表演序幕,20位筱溪村土生土长的演员一一上场,展示了40多种农具,从插秧、除草、灌溉再到收割和晒谷,将各个环节中体现农业生产进步的农具展现给观众。而这场5分钟的表演能登上浙江省“村晚”的舞台,离不开大家对节目由“内”而“外”、倾注心血地铸造。

“我们穿的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服装,这样可以将年代感第一时间展现出来。”在表演中第一个出场的郑雪源对服装有着自己的看法,她说,服装是这场表演的“灵魂”,为了将上世纪50年代的农业文明展现出来,大家纷纷找出了“压箱底”的宝贝,有的还千方百计向长辈借服装。为营造喜庆的氛围,还用红纸手写福联,那些贴上“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字符的农具表达了农业生产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农具秀”展现的是农具发展的变迁,作为此次节目的“主角”,包含了节目的“内”容,舞台上不同用处的农具大放光彩。今年68岁的郑善杨展现的是大型农具“木梨”,这种在上世纪40年代就出现的农具,曾在50年代被普遍使用。“这是用于小麦、高粱田犁地用的农具,我也只是在小时候见到过,后来就没怎么见到了。”说起这些年纪与他相仿的农具,郑善杨显得有些激动。由于年代久远,现在几乎找不到“木梨”了,当时他们在收集农具时,无意间发现有一位老前辈家里有,就向他借来展示。

不仅仅是郑善杨手中的农具,此次表演展示的40多种农具,也都是从村民家中收集来的。大家在全村找不同时代的农具,就是为了让节目更加有“内”容,能让观众看完节目后回味无穷。

据了解,上个世纪的筱溪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农业生产。虽然城市改革给这个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现代化元素异军突起,但根深蒂固的“耕读传家”观念,仍然存在老一辈的心中。2017年,听说村里要组织一场关于“农具秀”的表演,村民们纷纷拿出了自己家里收藏的农具。

从原先16位演员到如今20位演员,“农具秀”表演不断进行优化和精细化排练。从2017年开始,他们已经在各种场合进行演出超过8次。每一次演出结束后,还根据观众的反应对节目进行再优化。通过不断努力,这个展现地道农耕文化的节目被选入浙江省“村晚”的表演中,向全浙江的观众由“内”而“外”地展现金华农村的发展变迁和农民的智慧。

融媒体记者/唐艳霞

融媒体编辑/林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