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方和北方过年期间,存在哪些有趣的差异

春节,标志着除旧纳新,万物复苏,人们在家的召唤下,阖家团聚,互诉亲情。中国地域广大,物产丰富,各地不同的民俗,晕染出春节的别样气氛。

南方的小伙伴想去北方体验一下过节的年味,北方的小鲜肉想到南方尝试一下迎春的乐趣,那么南方和北方过年到底有什么差异呢?

腊月二十三 or 腊月二十四

在年俗中,小年是不可或缺的。民间在小年要扫尘和祭灶。“尘”与“陈”同音,有着除旧布新、驱邪纳福的寓意。人们洗碗刷锅、换洗被褥、疏通沟渠,以干净整洁的面貌迎接新年。除此以外,灶神文化根植于年俗之中,这位基层大神不仅执掌灶火、管理饮食,还能够考察民情、惩恶降福。人们期望用祭灶的方式,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晋代名人周处所著的《风土记》明确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说明小年应该是腊月二十四。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祭灶诗》中有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进一步证明小年定为腊月二十四,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习俗。

现实中,南方和北方的小年相差一天,这与一向节俭的雍正皇帝有关。当时,腊月二十三宫廷在坤宁宫举办祭天大典,雍正为节省开支,下令当天将祭天和祭灶的仪式一起进行。民间逐步形成了“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小年的日期各有不同,皇家提前腊月二十三,民间沿袭腊月二十四,水上船家延期腊月二十五。而北方民间纷纷效仿皇家,造成北方的小年比南方提前一天。

咸党 or 甜党

有这样一道送命题,元宵节来一碗咸元宵还是甜元宵呢?从答案上基本就能分辨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元宵节源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与春节、中秋节并称古代民间三大传统节日。吃元宵是元宵节的重要民俗。

在做法上,元宵和汤圆明显不同。汤圆是手工包出来,元宵是利用馅料的粘性“滚”出来的,寓意着团圆吉利、和睦美满。元宵可荤可素,可甜可咸。甜的有豆沙、枣泥、芝麻等,咸的有鲜肉、虾米、韭菜等。

品味的不同,衍生出甜党和咸党。甜党力挺芝麻馅元宵作为“人气担当”,咸党强调鲜肉馅元宵成为“当红王道”。小伙伴们普遍认为甜党代表的是南方,咸党代表的是北方。其实,不但是元宵,粽子和月饼也存在着咸甜之争。

“南甜北咸”和中国的人文历史有着一定的关系。南方春夏闷热,冬季湿冷,人们从糖分汲取热量,维持体温,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而南方雨水多,光照足,为甘蔗等糖类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自古以来,糖就是一种奢侈品。永嘉南渡和宋室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制糖工人和技艺,促进了糖的生产和普及。在技术、物质和环境的共同酝酿下,南方人养成了喜食甜食的习惯。如今,南甜北咸的界限日益模糊,体现出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优越。

鞭炮 or 利市

南方派利市(注:粤语口语音又作励事,俗写作利是、利事),北方放鞭炮,表达着对新春的共同祝愿。利市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意为本少利大。元代《俗谚考》载:“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从中可以看出,利市由个人逐利向群体讨喜的转变。《易杂注》解释:“营商利市,营达利事。”利市契合了商人希望诸事顺利的心理,盛行于南方,尤其是粤闽沿海地区,是当地独具特色的年俗之一。

南北朝古籍《荆楚岁时记》有民间放“爆竿”的年俗。当时,人们逐节焚烧一根很长的竹竿,竹节遇热炸裂,发出巨响,以此祝福新年风调雨顺,安居乐业。

火药发明后,民间在竹节中放置火药,逢年燃放。在北宋,卷纸代替了竹节,鞭炮才有了现在的模样。放鞭炮,是北方过年的一大特色,鞭炮声声,好运连连。

利是和鞭炮显现出重商和重农之间的差异。北方屡经战乱,大量人口迁居南方。人口的增加,带动了南方的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受此影响,出现了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偏离的现象。南宋以后,“两浙之富,国之所恃”,南方的经济一枝独秀。北方依旧保持很高的政治地位,重农抑商的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如今,利市北上,鞭炮南下,互有交集,营造出浓郁的新年气氛。

饺子 or 鲜鱼

除夕夜,吃年夜饭是必不可少传统年俗之一。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晚饭,各种寓意吉祥的菜式必不可少。这时南方和北方的民俗再次出现了差异。自东晋始,南方过年注重吃鱼,宋朝以后蔚然成风。这里有很多讲究。“鱼”和“余”同音,包含着年年有鱼(余)的祝愿,有头有尾,代表着好运从年初持续到岁尾。此外,汉朝多用鱼形饰作大门环扣,起到镇宅辟邪的作用,所以,过年吃鱼餐时图吉利,餐后能驱凶,一举两得。在古代,鱼的摆放也不容忽视,鱼头朝着长辈,凸显尊贵地位。鱼肚对准文人,赞扬腹有文思。鱼背针对武将,夸耀铁脊威武。现在,很多地方依旧保持着这种传统。

饺子由东汉医圣张仲景首创,深受民间喜爱,是春节的特色美食。北宋汴梁时常有“水晶角儿”、“煎角子”、“驼峰角子”等特色饺子供应。《酌中志》详细记叙了明代宫廷吃饺子、贺新年的情形,“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清朝时,过年吃饺子已普及到民间,取“更岁交子”之意,饺子形如元宝,又有“招财进宝”的涵义,这一习俗保留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方湖泊水系众多,鱼类资源丰富,逢年过节、家宴聚餐吃鱼早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北方受传统文化影响,对饺子情有独钟,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说法,可见饺子的影响力之深。

南北方年俗上的差异,实际上是由双方所处的政治经济活动、人文风俗、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历史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口味、形式、习惯上的差异,既是各个地区和民族个性的彰显,又对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认可。家,挥之不去的古早味,国,蒸蒸日上的精气神。过年的差异,正是家国的融合。有了家国情怀,才有了家的归属感和国的自豪感。

文:计白当黑

参考文献:《清嘉录》、《苏东坡全集》、《东京梦华录》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