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免费,我也说它是渣

导 语

“囧”是个很古董的词汇,差不多是我上网冲浪那阵就在标榜新新人类的那种字眼。

合该现在,得叫《抖妈》,《快妈》,或《直妈》。

如此一来,你就知道妄想用《囧》系列,继续吃遍天的山争作品,已经完全脱节于时代了,甚至可抛出一个更可怕的人物对比,连周星驰喜剧都被影迷观众踩在脚底下,不求进取、直男系数爆棚的所谓贺岁喜剧,实在很难引发别人对它的好感。

当然,围绕春节档这一系列风波,这里并不排斥,许多人用网大去形容描述它。这大概是最赚钱的一部网大电影了。

徐峥的“囧”系列,进行到这一部,已经囧不太起来了。

回顾以往,家庭问题、异地风情、未知旅途,一点点羞辱和无期限的直男癌,低级笑料俘获观众——商业效果可见。你会发现,不论是之前的《泰囧》还是《港囧》,装疯卖傻的角色(王宝强和包贝尔),虽然聒噪讨厌,却是影片搞笑的核心。

《人在囧途》、《泰囧》、《港囧》

少了他们,少了这些丑角的进化,少了对于他们的嘲讽、搞笑和形成的反差,以妈妈为主题,试图深沉,探讨母子关系的《囧妈》,就显得十分尴尬了。

一方面,影片抓住了春节档所谓合家欢的时机,大打温情牌,用意明显,宣传味浓;另一方面,电影卡在老年妈妈与中年儿子当间,喜剧部分不好施展,严肃问题又谈不到点。

僵硬拧巴之下,电影感,基本为零。

徐峥用来吸引人的那一套,多来自于他对中年危机男人的夸张演绎:油腻、苦涩、物化女性,却也依赖女性。那份认认真真的囧态,放在当下社会,观众觉得真实。

然而,当《囧妈》为男主角搭配母亲的角色时,且不说她的形象如何刻板,就当影片卯尽全力,集满段子放在母与子身上,呈现的效果也是春晚小品式的。

什么是春晚小品式?

矛盾发生的地点,很莫名。矛盾的由来,很突兀。矛盾的解决,顺理成章,所有都是美好的,不美好也变美好。母慈子孝,欢乐的结局,一开始就是注定的。

春晚小品式的电影情节,就是你观看它,然后并不需要携带脑子。

脑子会受伤。

说来说去,电影还是禁锢在“爸妈为你好,常回家看看”的庸俗套路上。

所谓的“笑中带泪”,统统都是强加。

哪怕到后半程下了火车之后,影片明显的情节脱轨,这份失控都携带了创作者的顽强自恋。同样,电影全片也充斥着他对于母子、夫妻之间各类问题,强行开始最浅白的理解和阐释。

种种表达,歌曲也好、眼泪也罢,低端媚俗搞笑,高位道德评理。这份虚假生硬的“人情味”,正如一贯没有营养的笑点,来得横冲直撞,去时逻辑尽失。最后,在主人公突然的成长与转变当中,实现到一种低级的煽情。

虚晃的矛盾,荒唐的展现,失落的情感尬然峰回,放置国产院线片,我反而觉得理所当然。

这是一贯廉价且好吹的卖点。

作为一个喜剧,看《囧妈》我一次也没笑。

作为一个春节档期的喜剧电影,还要cue我,教育我,批评我,试图用一些假大空的道理,套路我——我反而会觉得,很“囧”欸。

假大空不可怕,可怕的是假大空还觉得自己有深度,讲人情,解决矛盾,抚慰心灵。

当然,无聊和平庸同样也是可怕的。所以,只有标题那句话了。

·END·

- 作 者、编辑 -

影迷

擅长白日做梦

-

郝小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