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277个病例41个死亡案例背后:这些细节值得注意!

划重点:

25日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会议。

在之前的24日凌晨2点,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声明,中国已经报告了“武汉的第四代病例、武汉以外的第二代病例”。“第四代病例”指的是,病毒之间的四次人际传播,比如A传给B,B传给C,C传给D,D传给E。世卫组织表示,人际传播正在发生,初步传播速率估计值为1.4-2.5之间,即一个宿主可以链接式传播1.4-2.5人。

截至1月25日24时,湖北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1052例,重症病例129例,死亡病例52例,出院病例85例。其他省市数据也在更新中,具体进展可点击上观新闻实时更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最新动态》。

277个公布来源病例中,9人未有武汉接触史

在除湖北省以外的案例中,我们统计了各省市卫健委公报及9个其他国家通报中提到来源的共有277个病例,看他们与湖北、与武汉的关系。

有89.1%(247人)都有在湖北长期居住或短暂停留过,也就是“输入性”病例。20人未去过湖北但与湖北友人有接触。9人从未去过武汉,也未与湖北友人有接触,只与病患有密切接触,例如家庭聚会。还有一人仅有外省旅游史,并未有密切接触史。

医务人员感染公开报道共有16例。21日,武汉市卫健委公布15名医务人员确诊感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家组成员王广发在1月8日前往武汉后返京被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4日晚7点,北京市又有一医护人员被亲属感染。

已公布的确诊案例中,男性是女性的2倍

我们对公开信息进行收集,截至2020年1月25日19:30共收集到128份确诊个案信息(不包括死亡案例)。其中男性86人,女性42人,年龄最大为72岁,年龄中位数为46岁,青少年感染情况较少,20岁以下仅6人年龄最小为2岁。5人已出院。

46.75%的病例提到发烧,11.04%提到乏力

从公布的患者发病时的症状来看,我们发现,发热、咳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最常见的症状表现。其次还有乏力、肌肉酸痛、头痛和咽痛。由于肺部感染,严重时会呼吸困难。

不过,我们收集到的病例并不是严格的医学报告,因此可能存在着描述不全的问题。医学杂志《柳叶刀》1月24日刊登的一项研究对截至1月2日的41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全部患者均表现为肺炎且在胸部CT可看到肺炎表现。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29%)、急性心脏损伤(12%)以及继发感染(10%)等。13例患者被收入ICU,6例患者死亡。该研究认为: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表现与SARS病毒高度相似。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I科主任陈国忠教授介绍,在多个“不典型”案例中,患者就诊时并无发烧、咳嗽等呼吸系统典型症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研究组1月24日发布《高度重视非呼吸系统的首发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2019-nCOV)患者的识别与防护》,提醒医护人员及公众,高度警惕以非呼吸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隐形传染源。

死亡病例:年龄中位数70岁

目前已经报告的41例死亡案例中,早期症状中18人有发热及咳嗽,9人乏力,11人胸闷,4人肌肉酸痛,2人畏寒。

这些死亡案例中,多数死于肺部严重感染带来的呼吸衰竭或多脏器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心脏骤停。

死亡患者的年龄普遍偏大,有35人都在60岁以上,年龄中位数为70岁,但年龄最小者仅36岁。10人患有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帕金森综合症。老年人伴随慢性病史,使得他们面对病毒时格外脆弱。

14起聚集性发病,涉及30余人

另外一个新现象是,聚集性疫情开始出现。聚集性病例,是指在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出现同一疾病,且之间有流行病学关联。出现聚集性病例,意味着防控形势更加严峻。有据可查的共有18起,起码涉及30余人。

广东省珠海市卫健委于1月20日公布,11日,一对父母从武汉到珠海探望女儿,1月15日开始,一家三口相继出现感染症状并转为隔离治疗。广东省累计发现聚集性疫情14起,13起为家庭聚集,1起为同事聚集。

1月24日,天津和重庆也出现聚集性感染病例。天津有三名确诊患者都是天津动车客运段的乘务车间员工。重庆3起都是湖北输入病例的家庭成员。

研究者对深圳一个出现家族聚集性病例的家庭进行了分析。2019年12月29日至2020年1月2日,6位家庭成员至武汉探亲,回深圳后,其中5名成员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基因亲缘分析显示,其与在中华菊头蝠中发现的冠状病毒SARS具有相似性。

据悉,WHO已经向中方提出要求,希望中国提供武汉及中国其他地区控制疫情的具体数据,包括哪些确诊的病例中涉及人传人、人传人都发生在哪些情况下,以及在家庭、卫生机构及社区内的传播情况。

在我们写作本文的过程中,发现能够从官方渠道找到的病例十分有限,信息公开做得最好的是香港和深圳市,他们在社交媒体和网站上公布了病例除隐私外的基本信息。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未经证实的患病信息(包括症状等)在媒体或自媒体上流传,辨别这些信息对民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信息发布的公开透明如何做得更好,是值得思索的问题。为了方便媒体和研究者使用,本文收集到的病例数据可以点击上观数据平台(http://data.shobserver.com/)下载,我们也会持续收集病例持续更新,同时欢迎大家提供线索,帮助我们收集更多确实的案例。

(注,文中具体病例收集到2020年1月25日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