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仁君:去追逐!曼巴已逝,但曼巴精神永在!

图片
因为工作关系,我跟科比见过很多次。印象最深刻的,都是些小事。【聚焦科比不幸逝世】
去过NBA更衣室的都知道,球员都是在记者面前换衣服。尤其是去客场比赛,客队的更衣室都很小,紧挨着浴室,球员洗完澡就出来,在众人面前,围着一条围巾,穿衣服,然后接受采访。我到湖人更衣室,至少也有十几次,但我从来没见过科比在更衣室换衣服。我有一次特意问一个老记者,科比怎么每次出来的时候,都已经穿戴整齐了,他在哪换的衣服?那个记者笑了笑,“他不会告诉你的”。
其实,要知道答案应该不难。但我又想,何必呢?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知道答案,我印象中,都是穿戴整齐的科比。
还有一次,湖人到克利夫兰打比赛。我不记得哪一年了,印象中科比还在巅峰,23 vs 24是最热门的话题。最后一个回合,或者说是制胜的一个回合,科比罚球,我记得当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个湖人跟队记者说,“如果罚不进,科比会抢到这个篮板”。我当时并不以为然,没那么神吧?果然,科比罚丢,他真的抢到了进攻篮板,确定了湖人胜局。赛后有个记者特意问科比,“你为什么总是能抢到那种篮板?” 科比露出自己特有的笑容,“我不会告诉你的”。
这个答案,显然不是那个记者想要的。不知为何,我对这个细节一直印象深刻。我还特意写过一篇文章, 把这个类比为足球里的“门前嗅觉”。你说它没有吧,大部分看球的都能找出例子,哪个前锋比哪个前锋的门前嗅觉要好,你说它有吧,到底是什么呢?是灵光一现,还是心有灵犀?
科比或许真的总结出了一套理论,知道应该怎么抢这种篮板,也可能科比就是在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的训练中,锻炼出了一种本能。答案或许就是我们听过很多次的那句,“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
还有一次,也是在克利夫兰。在科比采访结束之后,有一个我从来没见过的人,想问科比一个问题。那个人好像是从一个很小的小镇来的,也不是做体育的,他平时是一个老师。他们好像有个什么活动,接受了科比的捐助。他问科比,“你要给这些有梦想的孩子,什么建议?”
科比的回答,我印象特别深刻,“Go for it。(去追逐)”。
科比在回答的时候,几乎就是下意识,不假思索,完全就是他本能地反应:如果你有梦想,你就去追逐,不要被其他左右。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都有自己的想法。从上大学到工作,从结婚到择业,都有自己渴望的结果,可是事到临头,总有一些顾虑。我是考公务员,还是去私企?我在青岛上的学,我是留在青岛,还是回临沂?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其实只用一个办法就能回答:你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如果你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就Go for it,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害怕各种可能,有些是你不能控制的,你能控制的就是自己,就是像科比一样,每天去迎接四五点钟的太阳。
我在洛杉矶参加科比球衣退役的时候,说实话,我对科比和珍妮等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的话,没什么印象了,但是对斯泰普中心外面的球迷人群有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个阵势,甚至比肩NBA总决赛。当时我就感慨,我想不出NBA还有哪个球星的球衣退役,有这个号召力。来自全世界的球迷,提前四五个小时,就在斯泰普中心外集合,我跟他们聊天的时候,大部分球迷并不是单纯的欣赏科比的球技,而是说科比感染了他,激励了他,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这听着很简单,但很少有人能做到,正因如此,科比成为了很多人的偶像。在这个过程中,科比会得罪一些人,也会招人恨,科比从来不掩饰,他会找人不喜欢,但是这个,并不是阻挡他前进的理由。
“Love me or hate me. It's one or the other. Always has been. Hate my game, my swagger. Hate my fadeaway, my hunger. Hate that I'm a veteran, a champion. Hate that. Hate it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hate that I'm loved for the exact same reasons.(爱我还是恨我,二者选一,一直如此。恨我的比赛,恨我的嚣张。恨我的后撤步,恨我的饥渴。恨我是个老兵,恨我是个冠军。恨吧。全身心的去恨,恨那些让我被热爱的一切。)”
科比的这番话,完美的阐释了曼巴精神。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们不知道答案,不知道为什么这种事情会发生。可是,我们又不需要知道答案,我们记住的,永远是那个,为了自己的目标,尽最大努力去追逐的科比。
愿曼巴精神永在。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