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流光溢彩的夜景背后,有一群“巡灯人”在守护

“叮”,晚上9点16分,石晶的微信响起。他立刻将自行车停在路边:“北京站前街东侧第一根灯杆一个灯笼不亮,请施工单位及时维修调试。”他的手机屏幕上跳出一张图文并茂的照片。放大照片,认准位置,石晶立刻向北京站的方向骑去。

石晶是北京市东城区2020年春节景观布置的巡检员之一。

今年春节期间,全市共悬挂40余万件灯笼灯饰及各类装饰,设置近300处景观小品,布置70万延米临时灯串、灯网、灯带。而每一处春节景观布置,都要靠和石晶一样的“巡灯人”来进行纯人工的日常巡视和维护。

怎么巡?日行30公里是家常便饭

“巡灯人”的工作,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儿那天便已经开启,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之后。

早晨7点,天刚蒙蒙亮,石晶已经骑着自行车出发了。他的“责任区”包括地坛和龙潭公园周边、雍和宫周边、鼓楼、东单、北京站、前门等重要景观节点。每一处景观节点和重要大街,都要确保上下午各巡视一次,晚上重点巡视一次。

抵达前门大街时,时间已临近正午。石晶将自行车停放在前门大街北口路侧,徒步进入前门步行街。前门大街巡检的第一站,是位于步行街北端的“金鼠纳福”景观小品。

他大步跨过景观小品周围的隔离栏,登上景观台。检查每一处电源接口,测试每一个照明大灯,用手轻轻晃动金鼠、烟花立柱等景观造型确保牢固,有条不紊地检查着每一处关键环节。紧接着,他又走上街头,对步行街上悬挂的灯笼、树灯进行检查,时不时还停下拍摄照片。“今年,前门大街上悬挂了3万盏装饰灯和1.5万个串灯。与去年相比,装饰量增加了一倍,巡检的工作量也增加了一倍。”

当了3年“巡灯人”,石晶早已轻车熟路。白天主要看景观布置是否完整,灯笼有没有被车撞裂,有没有被风刮歪,灯架是否牢固;而到了晚上,则主要观察各种灯笼、灯饰、灯带、景观小品是否能按要求亮起,亮度是否达标,景观效果是否符合要求。“拿红灯笼来说吧,灯光太亮或是太暗都不行。而对于一些特殊效果的花灯,该连续亮灯的就必须要连贯;而像是模仿烟花的灯光景观,亮灯就要断断续续,一直亮着肯定不行。”

对于“巡灯人”来说,“骑车+步行”组合是最好的巡检方式。如果开车巡检,无法近距离360度全范围观测到景观的细节情况;而光靠骑车,又无法对每一处景观小品零距离“步入式”检查。“我们一般是骑车到每一个景观节点附近,然后开始徒步巡检。巡检完一处,再骑车到下一处点位。”每天骑行20公里、徒步10公里已成了家常便饭。

怎么修?大小故障不过夜

在石晶的手机上,有一个由巡检、维修等23人组成的微信群。“巡灯人”一旦发现问题,便会第一时间用手机拍照,发送至微信群里,以便维修人员按照图中的指引前往现场抢修。

拍照也是个讲究活。“发现问题的具体位置、损坏程度等信息都必须拍全,还得带上周围的环境特色,让看到照片的人能够迅速找到现场。”就拿晚上接到的这条信息来说,石晶看看微信群里的照片,亮着“北京站”三个大字的标志在照片左上角,不亮的亚克力灯笼在照片的右侧,他心里有底儿了。

在他赶往现场的过程中,抢修小组的工作人员们也行动起来,大家根据照片中灯笼的故障情况,准备相应的维修材料和维修工具,一同赶赴现场。

拆下故障的灯笼罩,更换灯泡,重新将灯罩复原。23点14分,石晶将维修过程图和修好后重新亮起的灯笼照片一一发送到微信群里。“小故障半小时内抢修完毕,大问题2个小时内解决,所有问题都不过夜。”

按照规定,“巡灯人”每次对一个节点巡视完一轮,就要将巡视情况实时发送到微信群里。“让微信群里的每个巡视人员都做到心里有数,错时巡视。比如,这个景观节点刚刚巡视完一轮,那下一名巡视人员就先别来这个点位了,过几个小时再来。这样保证每个景观节点,每天至少都能巡视5到6次。”

怕什么?巡灯最怕刮大风

“巡灯人”最怕什么?怕刮风。

有些重要的景观小品和灯笼灯饰,恰恰位于风口。比如,前门大街北端摆放的“金鼠纳福”景观小品和正阳桥牌楼下悬挂的大红灯笼,就是“巡灯人”的监控重点。只要天气预报说风力预计超过6级,就得提前一天先去检查或是采取加固措施;风一刮起来,必须增加巡视频次;等风停了,还要再去巡视一轮,看看景观是否损坏。

悬挂在正阳桥牌楼上的大绸缎灯笼,直径足有2.8米。“以前,这一处大灯笼内部用的是钢铁龙骨支撑,没有弹性,特别容易坏,遇上刮大风,直接吹变形了。今年提前进行了改进,改为竹子龙骨支撑,竹子有弹性,灯笼不容易变形。”石晶说,像这样的“巨无霸”大灯笼,已经提前准备了两三个“替身”,一旦损坏,两小时就能更换完毕。

凌晨1点多,石晶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像他一样春节坚守在岗的“巡灯人”,全市共有一千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