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的谍战片: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美苏两国都是傻X

图片
20世纪后半页,当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重新发生了变化,原本剑拔弩张的氛围开始冰雪消融。再也没有世界范围内的混战对峙,人类社会奇迹般地迎来了和平。可能就连美国自己也没有料到,能在不费一枪一弹的情况下,就能使得自己的心腹大患土崩瓦解。但是时代就是这样前进了,不管我们愿不愿意。
图片
因此,这样的情况下,造就了一种结果,胜利者逻辑。当然,古往今来都是这么个规律,基本上没有人能逃得出去。胜利者逻辑造就的一个重要的事实,反映在电影世界里,显而易见的就是美欧西方价值观开始四溢。
图片
在这期间,我们看到的大多都是关于苏联时期的各种秘密档案被揭露出来,而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则是扮演一个和平自由民主的圣人形象。典型的电影莫过于曾经风靡一时,现在也颇具影响力的《窃听风暴》。很多人在看完后都痛斥冷战时期,东德的惨无人道的统治,但是很神奇的是,期间并没有任何的关于西德的爆料展现给大众,这就很说明问题。难道西德就真的是一片自由民主的新气象?不见得吧。
图片
冷战结束后,我们少有看到对于冷战期间的美国国内或者是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中,他们真实的国民生存报告,大多数时间看到的是苏联时期的惨无人道,这确实是一种现象,如果公平起见的话,应该有相当一部分的苏联阵营的谍战片来与美国的电影形成对比,但是遗憾的是,这一理想永远不可能实现了。
图片
俄罗斯虽然强硬,但是在电影世界里却掀不起来任何的波浪,否则的话,我们就能看到很多俄罗斯电影中的美国人到底有多么的傻X。事实上,很多美国电影中的俄罗斯人都有着苏联时期的烙印,因此,大多数时候,他们的面孔也是负面的。我们看到那些黑苏联时期的谍战片的时候自然会被带节奏。就比如大表姐的《红雀》。在这样有失公允的前提下,观众们是不能真实的看到双方的真面目的,因此,市场迫切的呼唤第三方站出来,于是,本片诞生了。
图片
《安娜》是一部法国谍战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俄罗斯女特工的故事,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在片中既没有偏向苏联,也没有对美国特别青睐,我们姑且认为这部电影中,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个人,个人在两方势力的博弈中胜出了,这起码说明了一个问题。“美国人的谍战片中,苏联人是傻X,苏联人的谍战片中,美国人是傻X,但是在法国人的谍战片中,美国人和苏联人都是傻X”。让我们为吕克贝松的反抗精神鼓掌,同时为他始终如一的审美表示疲劳。
图片
本片的女主角是一个俄罗斯废柴,她首先被苏联人发掘,然后被培养成为了一个冷面杀手和热血模特。曾经发掘她的人用欺骗的方式许诺她自由,但是随着任务的不断临近,这种自由越来越远。后来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被美国CIA策反了。于是,这个姑娘就成了双面间谍。
图片
随着任务的不断加剧,最终他成功的刺杀了美国情报局长,此后失踪了好几年,当她约了两方势力在一次见面后,最终帮自己洗清了身份,从此变成自由人。在此期间,他虽然与双方的男性有所牵扯,但是却没有相信任何人,这印证了发掘她的男人说的那句话,不要相信男人。
图片
吕克贝松独特的审美在《这个杀手不太冷》后并无明显变化,他喜欢的一直都是短发,瘦脸,高挑瘦弱的女性,但是这些女性,大都有着男人一般的果敢。本片在谍战部分所涉及的元素并不多,而在动作方面却有一种暴力美学的风范。当年吴宇森开创了这个流派之后,大家渐渐的对于这种呈现方式几近痴迷。近的来说有基努主演的《疾速复仇》系列,当然《王牌特工》系列也算。
图片
那些谍战片们已经不需要斗智斗勇来体现获取情报的困难,观众们的品味逐渐的开始向快餐方式蔓延,这也就造就了本片在谍战片中出色的动作场景,而在动作片中却出人意料地进行了多次反转。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本片的商业性质显著提升。最终可以使得本片在短时间内满足各种人群的观影消费,但是在这之后,人们会记住片中的反转吗?可能没过几周,就连主演的脸也会变淡。
图片
法国人好好的黑了美国人和苏联人之后,并没有什么大的改观,我们看到的依旧是融汇了一大锅大家喜闻乐见的元素的商业片。这种简单粗暴的刺激已经距离曾经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越来越远,只不过在缓慢的消亡中,所有人都选择了视而不见。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