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的赵翰林与宁津“卧牛城”的故事

文|张居明
图片
山东省宁津县城在秦汉隋唐吏治衙所在今保店镇处,金天会六年,旧县城地址遭暴雨袭击,洪水泛滥,城墙倒塌,县衙淹没,遂东迁二十五里在一卧牛岗建成一卧牛形状之城,取其平安、宁静之意,是为宁津县。
城门外建有诸多庙宇:东门外有火神庙、先农坛,东狱庙;西门外有龙王庙,禹王庙;南门外有八蜡庙(俗称蚂蚱庙);北门外有叶冯二公祠、社稷坛,名宦祠,乡贤祠等。另外,在今招待所南原实验小学处建有文庙,文昌阁、魁星阁、节孝祠共八十一间庙屋。
说到卧牛城不得说几句翰林赵笏与卧牛城有关的事。清朝康熙辛卯年间(1711年)宁津城东大香坊村出了一名翰林名叫赵笏。在他被康熙皇帝点中翰林时,由于他长得眉清目秀、俊朗飘逸,深受皇帝喜爱,御言:“此生果如吾儿。”只是这赵笏虽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但天生耳背,皇帝连说几遍他跪在殿下也没听清皇帝的金口玉言。旁边一大臣提醒,他才叩头谢恩。气得康熙指着他骂:“你真是个死翰林!”要不是这样,他还可以得坐高官。衣锦还乡时,时任县太爷带领衙门所有的人员迎至十里长亭,然后敲锣打鼓,前呼后拥送到家中。
到了大香坊,这赵笏和族中的老人、家中的亲人进了家门,而县太爷和衙役都跪在门外。这样一直从上午十时等到日头偏西,县太爷没吃没喝就跪着等着回话。看着天色将暗,随悄悄地托管事的捎话问翰林爷还有什么吩咐,这时赵笏才想起门外跪着一帮人,赶快传话叫他们回衙。
这位县太爷是个南蛮子、浙江余杭人,号称“张天师”,熟读《周易》《易经》,精通术数、易理,回到衙门(县衙在以前老剧场处)憋了一肚子气。当天晚上便登上城门楼,打开法眼一看,只见万家灯火,星光满天,月华如水,隐隐约约看见城门西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挑担的,推车的摩肩接踵。而城东则旌旗招展,盔甲鲜明,拉弓的、射箭的、刀枪林立。县太爷这一惊非同小可,这就预示着将来城西必出大财主、大富贾,城东必出将军、官宦。县太爷心里暗想:“现在只出了一个赵翰林就把我折腾的要死,这只卧牛等到哪一天要是站起来了不知要出多少相爷、督爷、扶爷、将军呢?到那时还有我这七品芝麻官的活路吗?必须设法破了这个风水,叫这头卧牛站不起来,变成死牛。”于是,第二天他就派人在牛心处(原邮电局红绿灯处)筑起一个十字镐,压住牛身不让其站起来;把牛嘴边的草料市迁到北街牛尾巴处,让牛吃不到草料;用土石把位于牛头位置上的两只眼戳瞎(填埋两口水井)。另外,又把牛身里五脏六腑掏干净(把打口袋的,织布织袜的,卖线的全迁出去),这样风水就破了,此后宁津再也没出很大的官,很富的财主。拉弓射箭的变成锔盆锔碗的锢漏匠,打旗挑担的变成了理发匠。
图片
图片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