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民医院先锋队首入隔离病房 6小时接诊12名患者

图片
呼吸科护士长王雯在指导医疗队队员整理隔离防护服。
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1月29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获悉,截至今日凌晨3点许,首批进驻病房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先锋队总共收治了12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在病房工作的6小时里, 他们克服了隔离防护服带来的不便以及对医嘱系统和病历系统不熟悉等诸多困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国家医疗队的任务。
隔离病房工作首日收治12名患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郭维介绍,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院区,首批6个国家援鄂医疗队采取“九三制”分四个班轮换,首批进入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先锋队从1月28日晚9点正式进入隔离病区,工作至1月29日凌晨3点。之后接班的是北医三院、北大医院等。作为国家医疗队首批进驻武汉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房的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先锋队由3名医生、8名护士和1名控感员组成,总计12人。这支队伍中,郭维是医生里年龄最大,党龄最长的老党员,也是老大哥。
图片
急诊科医生
郭维即将进入病房。
根据安排,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先锋队本应在1月29日首批进入,但时间临时调整到1月28日晚9点,队员们当晚8点便抵达了医院。随先锋队进入的,有三位在感染控制方面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分别为医院感控办公室专家陈美恋、呼吸科护士长王雯和参加过SARS疫情防控的门诊部护士长王秋,她们负责监督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医疗操作过程中的感控防护等。“毕竟我们医院不是传染病专科医院,平时不接诊传染病人,虽然平时经常培训演练,但真正参与实战时可能会有差距,我们就负责监督大家的防护工作,确保他们的安全。”王秋护士长说。队员们穿上了厚重的隔离防护服,从内穿衣开始,一层一层逐一穿戴上帽子、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手套、护目镜、隔离衣和靴套,一丝不苟。
“作为第一批进驻病房的医疗队,我们多少还是有些紧张的。我们尽可能细致、严密地做好各项工作,和当地医院磨合沟通,实实在在地把工作做好。”北大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队队长张柳介绍,他们所进入的病区系临时改造完成,在医疗队工作的6小时内,共收治12名患者,其中两例较重。
穿脱隔离防护服需20分钟
首入病区,医疗队员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包括隔离防护服带来的不便以及对医嘱系统和病历系统不熟悉等。穿上隔离防护服后,医疗队员普遍感觉憋闷感明显,两位护士长会为大家进行简单调整。如果出现憋闷不适,还需要到规定区域进行调整。“这些困难大家都是可以克服的,但在这样的穿着下工作,加上还有一些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工作6小时下来确实感觉比平时要累很多。”郭维说。
图片
第一批队员进驻病房,第二批队员规划制定生活区防疫流程及标识。
图片
第二批队员规划制定的生活区流程最终版。
查体、记录生命体征、护理操作,这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家常便饭”,但当穿上这身厚厚的隔离服,一切都不一样了。平时做一件事情很轻松,穿上它就完全不透气,不知不觉中就汗流浃背。汗水蒸腾中,护目镜起了一层雾水。由于戴两层手套,有时候摸病人的血管都要反复多次。病历系统和医嘱系统都是陌生的,开医嘱、记录病历……每一步医疗活动都变得如此不易。在这里工作过,他们才感受到武汉的医护人员坚守那么长时间,是多么不容易!
“武汉百姓就在眼前,虽然他们看不见我们的脸,但我们还是尽可能地希望从护目镜里传递出我们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得到。”张柳说。
图片
门诊部护士长王秋在帮助北医三院进入病房的医护人员检查防护是否到位。
在与北医三院交接班时,王秋还帮助北医三院医护人员检查防护是否到位。王秋介绍,穿脱隔离防护服比较耗时,尤其是脱的过程,因为脱隔离防护服的过程也是保护自己不污染他人的关键步骤,所以耗时较多,穿脱一套防护服往往要花20多分钟时间。
图片
与兄弟医院(北医三院)医疗队详细交接工作。
1月29日凌晨4点24分,第一天隔离病房工作才真正宣告结束。等到全员脱下隔离防护服,乘专车回到驻地,已经是1月29日早晨5点半。
编辑 王鹿 校对 吴兴发
图片来源 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