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医生张文宏:防控传染病需要全民共识 你得给老百姓讲真话

白天,张文宏的学生们收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数据模型,由他在深夜成稿。这是医生的份外之事。有记者问他,这么忙了,为什么还要坚持科普?他说:“你得给老百姓讲真话。防控传染病,需要全民共识,更需要全民科学共识。”

摘要:疫情每有变化,不少人就在等待着张文宏做分析。他判断果敢,给人以信心,讲话深入浅出,易于大众传播,特有的幽默感更是缓解了群体性的恐慌。在社交网络上,随处可见他的金句。他的一句话,在微博上可以制造接近10亿阅读量的话题。他是国内传染病研究领域的权威,是同事眼里的“张爸”,是公号“华山感染”的主笔,在公共防疫领域,他似乎成了全民讲师,而他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焦虑的医生。

文|陈怡含

编辑|龚龙飞

“我每天在为人类而焦虑。”

近期,一段曾经的演讲视频里,医生张文宏如此开场。他用江浙口音讲述着“人类如何抵抗传染病入侵”的主题,在18分钟里,他说了接近5500个字,语速达到了每分钟300字,最快的一分钟,他说了393个字,超过了央视新闻主播,在一份公开的语速表里,罗京为280字/分钟,李瑞英是265字/分钟。

这既说明他对“如何抵抗传染病”了如指掌,也说明了他的工作特质——他认为这是一份争分夺秒的事业,他在结尾说道,一群焦虑的人特别适合做这个事。

那是两年前的张文宏,还没有黑眼圈。他中等个子,国字脸,穿一件领口宽大的衬衫,眼睛不停地环视听众。

他喜欢下判断句,爱打断别人的提问,似乎是为了节约时间,他有时侧耳倾听,或者探出身子,以便尽快了解情况。

他说,岁月静好,谁在负重前行?就是我这样的人。语调不卑不亢。

疫情发生后,张文宏担任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他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感染科主任,该科室全国闻名。

在过去两周里,他成为记者们最想采访的人。2月6日,他面对众多的镜头,一改往日的语速,一字一顿地说:“现在开始,每一位,都是战士!”他又苦口婆心地补充:“你觉得很闷么?病毒也被你闷死了呀!”5句话里,竖起的食指在空中挥舞了37次。

此时,全国各地在宣传居家隔离两周的倡议,但大家都记住了“闷”的说法,微博话题“坚持两周把病毒闷死”的阅读量达到了9.8亿。

从那句坚硬的“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开始,张文宏的视频席卷网络。机敏多趣的修辞天赋、身经百战的阅历让张文宏谈论疫情深入浅出,下判断斩钉截铁。人们开始对这个上海医生充满兴趣,寻找他的一切消息,传播他的金句,关注他主导的公众号“华山感染”,他此前录制的公开课也被认为是“全民公共卫生入门课”。

疫情动态受到举国瞩目,但网络上充满了互斥、虚假的传闻,公众的恐慌正是来源于对病毒的无知与误解。信息焦虑一步步挤压,膨胀,人们要在众多的声音中寻找,寻找一个可以回应最大公约数关切的人。

张文宏被选中了。

元宵节,公众号“华山感染”用张文宏的漫画建议大家“再多闷一会”。(图片来源:“华山感染”)

“硬核”医生

张文宏“走红”这天是1月29日,新冠肺炎累计确诊人数已超过“非典”,但公众对于这种病毒的理解仍然处于混乱之中。

当人们把“华南海鲜市场是疫源地”当作既定事实,医学期刊《柳叶刀》却刊文披露,最初的4位感染者中有3位并无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当人们逐渐习惯按照发烧、咳嗽、乏力等症状进行自我检视,各地却开始陆续上报无症状感染者,一位病患连续19天无症状,但传染了5位家人;当年轻父母们用“儿童是不易感人群”来自我安慰时,从除夕开始,接连三天在新增确诊名单上出现婴童,最大的10岁、最小的9个月……

从1月21日开始,某新闻较真平台的统计显示,8天内,至少有82条谣言或伪科学消息在广泛传播,从吸烟喝酒、燃放烟花爆竹能够预防新冠肺炎到周杰伦参加活动自备隔离箱,从火神山将重新选址到钟南山被传染。

按照张文宏的解释:“谣言满天飞,整个空气当中闻到的不是病毒的味道,是恐惧的味道。”

公众面对未知的病毒充满恐惧,天然地会去寻找权威、真实的声音。这时,张文宏的“硬核”发言跳了出来。

1月29日,上海,张文宏出现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面对数十位记者,他宣布了两个决定,其一,他保持每个星期一到两次的查房,身先士卒,其二,把所有一线医生换成共产党员。对于后者,他补充道:“我不管你有什么想法,对不起,现在都得上去。”

1月29日,张文宏在发布会上。(图片来源:文汇报)

这段100秒的视频一夜之间播放量达到数千万,这令张文宏深感意外。第二天,更多媒体涌来,电话响个不停,连家人也受到影响。

记者们追问着“换党员”的原因。在《第一财经》的直播中,张文宏有些卡壳:“我们这些党员好像都没意见。”在央视的镜头前,他皱眉,身子向后靠:“大家觉得(这样的决定)很奇怪,我也觉得很奇怪:你们为什么觉得奇怪呢?”

他认为这是最基本的契约精神:“共产党员(在入党宣誓时)讲好的,‘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自然,这个回应又席卷网络。张文宏有了一个新的称号——“硬核”医生。

如果没有这场发布会,1月29日这天对张文宏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

发布会前的12小时,他结束了国家卫健委在河南的防控督导工作,随后,他搭乘红眼航班回上海,又自行驾车前往有公共卫生中心,这里被称作“上海小汤山”。临睡前,他参与撰写了一篇3000余字的疫情解读,供科室的公众号“华山感染”次日更新。休息了3个多小时,天色亮了,他起床与专家组讨论完当天的所有病例,他又驾车赶回华山医院,到感染科病区查房,接着,召开了临时党支部会议。

疫情出现以来,他每天如此,“一秒掰成两秒来用”。

说一不二的“张爸”

在华山医院,张文宏30多岁时就获得了一个称呼——“张爸”。他果敢干练,习惯把科室里的大小事务都安排好。据感染科副主任邵凌云回忆:“连一起坐车谁先下谁后下,他都要管到位。”

疫情刚有苗头,张文宏第一时间拍板,将感染科的病房全部腾空。当晚,医生们通宵达旦地搬运病人,为防疫做准备,张文宏提前闻到了“战争”的气息。

17年前“非典”爆发,他的导师翁心华担任上海市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受命“守住大后方”,在华山医院处理疑似病例。那一年,上海创造了无医护人员感染、无社区传播、无群体爆发的“上海奇迹”。疫情结束后,张文宏协助翁心华撰写了国内首部介绍SARS的专业图书,他在书中谈及,将来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事。

新冠肺炎的疫情扩散后,哪类病人需要留观、哪类病人可以解除留观,“张爸”说一不二:“按照这些标准来,出了事我来承担!”他督促党员上岗,也提出没有防护,医生可以拒绝上岗。年轻的医生们很受鼓舞:“张爸护着我们,我们更要卖力干!”

每日行色匆匆的“张爸”没有微博、没有抖音账号。“走红”之后,沿着线索,人们很快找到了他此前的公开演讲。

相较于人们当下对其精彩程度的评价,诸如“看五秒就一直想看到底”,它在首发时的反响尤为冷清,2018年7月至今,上下半集加起来有6条评论、25个转发和27个点赞。如今它引起了转发狂潮,仅在人民日报的微博上,就有1万4千人转发,5万4千人点赞。

视频里的张文宏思路清晰、语言幽默、深入浅出,俨然成为一名“全民公共卫生入门课”的讲师。

张文宏在2018年录制的公开课。(图片来源:CC讲坛)

在演讲后的问答环节,坐在嘉宾列席中的张文宏收到了许多提问与关注。他坐在椅子的前半部,双腿自然岔开,两手撑在腿上。每当有观众提问,他身体前倾,抿嘴,瞪起眼睛,总想迅速听清对方的问题、给出判断,他一边说话一边摆头,充满了长者的威严。

至少有两次,提问者只说到一半,他便毫不迟疑地打断对方,自己接着就往下说。他握着话筒,散发出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场,他的左手牢牢地握着手机,伸出食指不停地在空中摆动。

有位中年男子问他如何评价相似领域的饶毅、施一公?语气中充满了“三人比较”的意味。他很快就堵了回去:“你叫我点评什么?饶毅是北大的,施一公是清华的,我是复旦的,我们一般不能轻易说人家的坏话。”

接着,他顺道说了一些场面话,饶毅写的东西比我好,施一公长得比我帅。“你还要我点评什么,你说?”他侧过头,盯着提问者。

一位观众问到乙肝病毒,还未说完,他马上转移了方向:“你问了一个不怎么重要的病毒。”他将话题引向预防艾滋病毒的急切:“什么东西随着‘爱’就很可怕,你知道吧?”现场响起笑声,他却一脸严肃。

“华山感染”的布道者

在公众号“华山感染”上,读者看到最多的封面图就是张文宏的半身照,那是他在新闻演播室里的照片,身后是灯火迷蒙的上海景象。1月29日之前,“华山感染”已经发布了10篇疫情相关的文章,其中7篇是“10万+”。大众如何预防、为什么要封城、节后日子怎么过……不少网友发现,曾经流转于朋友圈的科普文章,就是出自名动天下的张文宏之手。

白天,张文宏的学生们收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数据模型,由他在深夜成稿。这是医生的份外之事。有记者问他,这么忙了,为什么还要坚持科普?他说:“你得给老百姓讲真话。防控传染病,需要全民共识,更需要全民科学共识。”

除了“华山感染”,他编写了一本介绍如何防控疫情的书。2月2日,该书在网络上发布电子版,全书1万5千字,有65页。为了便于公众阅读、理解和传播,穿插了不少图片与表格,他将知识点提炼成简短的关键词,有的阅读起来,只需要几秒钟。

这本书随着疫情变化更新,一周之后,它新增了“社区有患者”、“重复使用的口罩如何处理”等内容,并对粪口传播等热议话题做出了说明。

张文宏在科普文章里的沉着自信,来源于身经百战的阅历。如果说“非典”时期他还只是镇守后方的主将,2013年,当H7N9出现时,张文宏则亲身接触治疗了10余位病患,他第一时间在国际上报道了中国案例,后来又牵头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的防治联合攻关项目。

此外,他还面对过不少疑难杂症。一位国人从非洲回国后患上昏睡症,送到他面前时,已经发病6个月。因为患病的人太少,只有世界卫生组织有药,但要确诊此类病症,才能拿到药物。

第一天,张文宏团队在患者大脑、骨髓、全血里寻找到一条虫子;第二天,通过基因分析,锁定虫子是冈比亚锥虫。接下来,整晚跟世界卫生组织通话,展示所有证据,当药物摆到台上,刚好过去了72小时。期间,团队无人休息,最终病人从昏睡中醒来。

这些经历大多都见诸报端,但读者寥寥,或许它们离公众的生活太遥远,或许不够惊险。当人人都笼罩在病毒的阴影之下,这些故事就变得有趣精彩起来。

1月30日,张文宏在给医生们布置工作。(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不少网友称张文宏为“第二个钟南山”,张文宏希望媒体不要太关注自己,那些武汉的医生才是真的英雄。他讲过一件事,疫情爆发时,一位武汉协和医院的医生正在华山医院进修,上海更安全,他却一心要回武汉,与协和医院的同事共进退。

起初,他想偷乘支援队的飞机,但张文宏打消了他的念头。于是他赶到湖南,随后搭车到达湘鄂交界,他步行越过交界,再打车去了协和医院。至今,武汉感染的医护人员已经超过千人。

在央视的一场直播里,张文宏直言不愿接受采访,是“布置的任务”。整场直播里,他力求表述准确,也没有太大的肢体动作。在节目末尾,主持人提到了“华山感染”,这会儿,他隔着口罩,两只眼睛第一次露出了笑意。

他认为这件事很有意义,自媒体太多了,专家的声音完全被淹没了。他说自己火了以后,文章的单篇阅读量超过了一千万,他希望那里是大家的“战前信息室”,他连续喊了三遍“华山感染”,游说观众订阅:“欢迎大家在那里碰头。”

(文中部分内容引用央视、第一财经、文汇报、上观等媒体的公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