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上的女孩》,忽略性别符号才是真正的平等

图片
疫情期间我其实看见了不少带有歧视意味的有关女性的新闻话题。比如女医生们集体剪头发被报道,却很少有媒体关注她们作为医生的专业素养,让身体符号凌驾在职业符号之上;卫生巾不算救援物资,超过十万女性医护人员的卫生健康不被重视;再比如前几天热搜上所谓的“女生的朋友圈平等观”,点开来看并没有任何有营养的内容,不过是给性别的刻板印象雪上加霜。
情人节当天《屋顶上的女孩》上线,短短三十分钟,没有大牌明星,三个女孩——李莎旻子,叶禹含和刘宽坐在屋顶上聊天,城市里的风声、鸟叫、车辆驶过的声音做背景音,看起来是再朴实不过的节目,却久违地让我在有关女性的节目里看见了正向的力量。
图片
嘉宾选得太好了
《屋顶上的女孩》是我在微博首页上看到Kiva,也就是刘宽的宣传才知道的节目,Kiva在节目中的title是纪录片导演,我关注她许久觉得更吸引人的是她对性别的态度。前一段时间滴滴顺风车针对女性的政策发布引发众怒后,Kiva受滴滴邀请和顺风车团队开会提意见。
Kiva在这场三个女孩之间的对话中也相对起到了一定主导作用,她不仅会大方聊起自己的人生感悟,也特别会从他人聊天内容中总结出观点。同时Kiva还会适时向另两位嘉宾提问, 保证每个人都参与到谈话中来。
图片
更难得的是Kiva、叶禹含以及李莎旻子虽然都是相对敏感,对人生有一定思考的女生,但三个人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在交谈中也经常能产生不同观点的碰撞。比如Kiva和李莎旻子都觉得女生们学生时代一定要和好朋友手拉手去厕所,但叶禹含对亲密关系相对比较排斥,就会特别不理解。
图片
李莎旻子认为灵感都是在痛苦时出现的,Kiva和叶禹含也不认同,表示依赖情绪进行创作是在消耗。
图片
这样的观点碰撞是特别有意思的,三个女生既没有回避所谓的女性特征,也没有局限于打破刻板印象,单纯的从自己的人生出发,进行观点的交换。有关性别的刻板印象通过仅仅三个样本轻松地被打碎,十分轻松的传递了这样的价值观——即使是女性,也都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特点。
还记得去年腾讯也曾经出过一档聚焦女性的访谈节目《不止于她》,主持人采访了四位不同领域的女性,希望通过节目来强调女性力量。但四期节目中只有杨幂和网红晚晚依靠自身流量为节目造了势,节目也并没有产生任何有效观点。
杨幂作为顶级流量深谙采访之道,展现的仍然是明星杨幂的面貌,在访谈中没有给出任何新的观点,也极其懂得斟酌发言。
图片
晚晚这一期则更像是“晚晚黑历史洗白大会”,除此之外主持人和晚晚的对话并没有形成更多可讨论的话题。
图片
如此一来,观众对于这档节目的好奇是源自于对嘉宾的好奇,而不是对女性力量的好奇,这与节目的初衷是错位的。
但《十三邀》中许知远对谈俞飞鸿就让人看见了俞飞鸿身上温柔但坚韧的力量,在许知远充满个人风格的追问下,俞飞鸿剖析了自己,也抛出了观点。
图片
一对一的访谈中嘉宾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主持人和嘉宾的风格与水准。从这一点来看《屋顶上的女孩》就特别聪明,直接取消主持人的设定,让三个女孩自己来聊,反而更自然生动。
图片
不强调性别符号,才是最好的女性聊天节目
《屋顶上的女孩》做得最好的一点可能是完全没有强调性别符号。虽然《十三邀》中俞飞鸿的丰富也让话题扩散开来,没有局限于对女性形象的讨论,但说到底许知远对俞飞鸿的不解始于他固有的男性视角下,俞飞鸿这个女神形象的崩塌。
年轻女孩们在没有约束的聊天中就显得更加重视自我符号,而非性别符号,这也让大家看见了女性更丰满的形象——除了社会性别带来的女性特征以外,她们还有极其丰富的人生。
图片
《屋顶上的女孩》第一期虽然大的主题是“第一次出走”,但三个女孩儿还是聊到了许多细碎的小话题,比如儿时的居住环境是否会影响到之后的社交表现、家庭关系、留学以及毕业后回国的选择、创作是否应该依赖情绪、亲密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当下的压力等等。
图片
可以看出,这些被三个女孩儿讨论的话题是不具有任何性别特征的,所有的话题都是围绕着她们的人生而展开,而不是作为女孩儿的人生。
然后你可以在节目中发现,女孩儿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现在看起来所谓女性特征极其明显的李莎旻子,小时候被当成男孩子养,会光着膀子和爸爸打篮球。
图片
歌手叶禹含的职业要求她要有社交能力,但其实她十分排斥某种意义上的亲密关系,她觉得甚至亲情有时候都蒙上了一层社交的压力。
图片
Kiva高中时也会和朋友手拉手去厕所,无话不谈,现在开始珍惜独处的力量。
图片
女孩有无数种可能,甚至每一个女孩自己都有丰富多变的人生,这和性别是没有关系的。
如今以女性为主要叙述对象的节目越来越多,除了刚才提到的《不止于她》,还有前不久在芒果TV播出的《你怎么这么好看》以及已经播出了三季的《送一百位女孩回家》。可是以我的女性视角来看,《你怎么这么好看》中女性仍然要和社会强加给女性的刻板印象作斗争,《送一百位女孩回家》中的女孩儿则要和丁丁张的男性视角作斗争。
《屋顶上的女孩》可能是第一次为女性营造了一个不存在误读和偏见的小空间,去讨论超脱于性别的话题,这很难得。我理想中的女性主义大概如此,女性标签不必被强调,更不可被污名化,我们需要做的是淡化一切有关性别的标签,去讨论每个个体的差异,这档节目暂时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