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作,你能忍住不哭算我输

《人生第一次》一共12集,有关“第一次”的人生故事,还有很长没讲。

人的一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

当宝宝第一次喊出妈妈的名字

少年第一次离家踏上征程

离开校园的学生第一次步入职场

新婚夫妇第一次见证生命诞生

……

无数个“第一次”将命运巧妙串联。

有部纪录片,就把镜头对准了这些“第一次”。

上线两集,豆瓣评分9.1。

记录了关于所有人的《人生第一次》。

1月15日开播的《人生第一次》是央视网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biblibili出品的12集系列人文纪录片。纪录片通过蹲守拍摄,记录了12个人生中具有代表性和重大意义的“第一次”。

《人生第一次》按下人生的返回键,将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进城、买房、结婚、退休、相守、养老、告别,12个“第一次”的故事串联一生,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出发点,打造中国人的人生图鉴,折射出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为了丰富节目的质感,《人生第一次》邀请了涂松岩、高亚麟、王耀庆、韩童生、辛柏青、郎月婷、张钧甯、寇振海、阿云嘎等12位声音各具特色的演员作为“故事讲述人”。每一位“故事讲述人”的自身经历都与相对应的故事内核紧密相连,他们是讲述人、观察者,也是亲历者,他们通过自己的阐述和声音,融合对于影片的所思所想,用克制又专注的表达,诠释蕴藏在影片中的世事变化和情感波动。

第一集《出生》:

第一次啼哭,生命始于喜悦的痛楚

人生第一次见面,孩子使劲哭,父母使劲笑。第一集《出生》选取了三个家庭,真实记录了“第一声啼哭”之前的守候与抉择,以及为人父母的艰辛和喜悦。

第一集,镜头对准了产房。

画面里最先出现的是几个男性,他们肚子上连接着仪器,体验女性分娩时的阵痛。这些准爸爸们坐在椅子上,只过了一会儿就痛得连声喊“可以了,真的可以了”。

谈及是何体验,他们这样形容:“就像有人要从你鼻孔里挤出一个西瓜。”“或者是有人用尖头皮鞋,不停踢你的肚子。”

在中国,平均每天约有5万人降临到这个世界。每一个选择顺产的妈妈,都要经历这种疼痛。

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很多家庭希望能再有第二个孩子,可以跟第一个孩子做伴。吴丽辉希望这次生一个妹妹,儿女双全,凑成“好”字。

开指时,她痛得流泪、打颤;生产时,尽管打了无痛,但她因屏气用劲而扭曲的五官,让人也随之感到呼吸困难、为之心惊。

终于,她和丈夫迎来了他们的女儿兜兜。

如愿得女,自是幸运,然而第二个故事里的周婷却面临抉择。36岁的她进产房已经十几个小时,丈夫在产房外的等候室里坐立难安。

周婷想要顺产,在熬了十多个小时后,她突发发烧症状,导致羊水变热,孩子有被感染的风险。她最终没能坚持顺产,转而剖腹产。

生命伊始,是浪漫,是感动,其中的艰难,我们却难以预料。

向爽因先天性心脏主动脉瓣二叶畸形,需要接受心脏外科手术,但同时她还是一个怀有双胞胎的孕妇,孩子的死亡风险高达30%。

手术前夜,丈夫王翔压下心中的紧张和不安,安慰妻子,还幽默地开玩笑逗妻子开心。

手术很成功,母子平安。得知消息的王翔奔向妻子,在看到妻子后,又转身走到无人的角落掀起衣角擦泪。

挺过第一关的向爽,在一个多月后再次进入手术室,迎来了两个男孩。双胞胎被抱出手术室,王翔和双胞胎见了面,随即又紧张地问起妻子,在听到妻子生命体征平稳后,他终于放下了心。

这个一直隐忍着担心的男人终于舒了一口气:“我下半辈子不干别的了,就守着他们三个人过。”

双胞胎的名字是妻子手术前梦里梦到的,叫:春和、景明,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只愿: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第二集《上学》:

分离,总是痛苦的

出生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慢慢长大,却也面临着人生第一次短暂离开父母。

片子一开始,便是人生第一次离开父母留在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大哭大闹。

放下孩子的父母匆匆离去,怕不忍孩子的哭闹,心软把孩子带回;孩子哭起来无休无止,直到筋疲力竭,才睁开眼看身边的伙伴。

分离,总是痛苦的。

出生,是孩子第一次从肉体上与父母分离;上学,算得上是孩子第一次从精神上与父母分离。

两者都以哭开场。不同的是,出生的时候,母亲先哭,孩子再哭;上学的时候,孩子先哭,母亲再哭。

第一天进幼儿园,几乎所有孩子都在哭。“我要去找妈妈!”不断挣扎的孩子,两个老师都拦不住;有的号啕大哭,企图用眼泪留住妈妈。

教室里,哭声一片。看着自己孩子委屈,家长也在门外偷偷落泪。

他们也舍不得。第一次上学,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经历的脱敏过程。

有关于上学的第一次,是成长的故事。所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学会的——是短时间离开父母,慢慢独立照顾自己。

等到升了小学,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对“开学”这件事松了一口气。孩子开始多了一份自觉,家长也多了一份期待,入学时候的书包里,塞了几根葱,寓意孩子要聪明;塞了统一100方便面,寓意要100分。孩子也在更高年级的学校里得到更多的成长。

在学校门口,家长们脸上的表情从“担心”换成了“欣慰、自豪”。

不过对于郭雨晴来说,校内和校外可能没什么区别:在学校要被老师管,在家要被爸爸妈妈管,妈妈对郭雨晴很严厉。

很难想象,在郭雨晴的妈妈还小的时候,她最讨厌的事情就是练钢琴;但是自己做了妈妈以后,她反而也开始逼着自己的孩子练钢琴。

“我今天很多次地想,我妈为什么没有逼我更紧一些?这样我起码还能有一技之长。”所以她对待郭雨晴的方式就是“逼孩子学习,逼孩子练琴”。

没孩子的时候,想了无数套教育方法。但是真的有孩子了才发现,原来学了多少方法都没有用。

无法武断地认定教育方式的好与坏,只能抱着最初的初衷一路走下去。后来,郭雨晴的钢琴达到了能够参加比赛的程度。

摄影师问:什么是童年?

郭雨晴调皮地回答:

“睡觉前才发现,自己的作业才写了一点;

考完试才知道,该念的书没念。”

另类的“人生第一次”

出生、上学、工作、退休……

《人生第一次》一共12集,有关“第一次”的人生故事,还有很长没讲。

“一生看似漫长,真正记忆犹新的片段只寥寥数个。”有的很美好,有的很残酷。

人生就像无数大大小小的随机与刻意事件的排列组合,按照一定轨迹运行,但又永远无法预测。

2020年伊始,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很多人经历着另类的“人生第一次”。

“剪了啊?很心疼?”

“不心疼、不心疼,可以了。”

这是理发师和一名即将参与到抗“疫”工作的医护人员的对话。

为了减少感染的可能,她们第一次因为工作剪去及腰的长发;

为了尽快建成医院,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第一次在工地过年;

为了医护人员吃得更好一点,商家和外卖员第一次把做好的饭菜和烤面包免费送;

还有,第一次主动“保护世界”,第一次无比渴望相见……

或许你早已发现,现实中的很多“第一次”,总是突如其来,猝不及防,又或者,跟我们预想中的场面天差地别。

曾经我们笃信的那些“第一次”,是如风的岁月,不凡的人生。

如今我们知道,还有离别、悲伤,还有疼痛、残忍。可是,正是这些所有欢喜的、忧愁的“第一次”,构成了平凡的生活本身:

不只是属于新生儿的降生、少年的初恋,还有三十岁四十岁、六十岁七十岁人们的现实悲欢;不只是属于英雄千滋百味的盛宴,也是属于每个平凡人七荤八素的生活。

可贵的是,在人生的这些当口,我们还能说出那句:“初来乍到,请多关照。”

来源:谈心社、 纪录片 Lover等

购买请见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