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桐梓驿 就在这个小村里?

图片
▲航拍遗址发掘现场
图片
▲青花高足缠枝花卉碗
图片
▲出土的瓦当
本报讯 记者昨日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正联合多个单位寻找诗词文献中屡屡出现的川黔古道重要节点——桐梓驿遗址。目前,考古人员已在桐梓县新站镇境内,对一处疑似遗址开展考古发掘。
桐梓县新站镇集镇上方,小河旁的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被怀疑是昔日的桐梓驿所在。这里现在是新站镇山坡村,围绕核心区域,周围居住了近百户村民,他们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满了柑桔。
据村里上了年纪的人回忆,这地方还有其它名字,叫旧站,或旧站坝。
“旧站,是相对下游集镇新站。”一位村民说,最早的桐梓驿就在这里,后来才迁到下游现在的集镇所在地。
桐梓驿是明洪武6年(1373年)设立于川黔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之一。“桐梓”二字,在数百年后的1601年,成为在数十公里外播川驿(今桐梓县城)新设立的桐梓县县名。
资料称,之所以取名桐梓驿,是因当时这地方有很多桐树、梓树,又叫桐梓坡。桐梓驿作为川黔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在历史上名气很大,不少重要官员和名人在此停留过。
比如,明成化年间,曾担任漕运总督的张瓒,在他的《东征纪行录》中,提到其东征时夜宿桐梓驿;“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多次往返云南保山与四川成都间时,夜宿桐梓驿,还写了五首诗,如《桐梓驿元夕》。此外,在《遵义府志》等重要历史资料中,也多次提到桐梓驿。
山坡村旧站坝是否就是诗词、文献中提及的桐梓驿所在?当地村民们认为,旧站坝很可能是早期的桐梓驿所在,“平时种地、建房、修路,常挖到一些古建构件”。
2018年,受桐梓县政府邀请,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桐梓县文体广电部门在该县开展调查后,也怀疑该遗址与早期驿站有关。去年10月开始,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桐梓县文旅部门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截至目前,考古人员通过对约1000平方米遗址发掘后,揭露出4组残损的建筑基础,并出土建筑构件、瓷器、铜饰件、钱币等,尤其以青花瓷和建筑构件居多。
据了解,遗址中出土的瓷片,有不少为明代青花瓷。出土的建筑构件,包括砖、瓦、滴水、瓦当、瘠兽等。与一般屋瓦不同,该处出土的瓦片,厚且大,是当地常见青瓦两倍甚至三倍以上,已出土的残瓦中,个别厚度有4厘米。
一些文物考古研究者认为,已出土的建筑遗址及器物证明,位于山坡村的这个遗址属于明代,且非一般民用建筑,是早期桐梓驿可能性大。但据了解,由于仍在考古发掘中,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尚未对遗址建筑性质最后定性。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