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势二月静待春来 “疫情教科书”送给少年的你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原有的所有生活节奏,给我们“送来”一个有史以来难得的“加长版”寒假。”疫情中的宅家生活,除了手机、平板,我们还能做什么?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青少年应该如何鉴别?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如何通过超长假期重建亲情?面对全新的在线学习模式,高三学生应该如何确保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翻开疫情这本教科书,理科生、文科生,如何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角度去探索、去思考?这里有一份5000字的思考送给少年的你。它来自2月18日成都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校长李俊的开学第一课。
图片
蓄势二月,静待春来——读懂疫情教科书
亲爱的孩子们:
鼠年好!用一句非常“网红”的话说,“2020的寒假注定是一个特殊的假期”,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原有的所有生活节奏,给我们“送来”一个有史以来难得的“加长版”寒假。
四川省教育厅已经明确,推迟上学!为严格落实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规定的防疫举措,切实加强校园疫情防控,有效控制病毒传播风险,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毅然做出了非常之举。而我们更应该严格执行“延期开学”的决策。
丰富疫情下的“宅家生活”
这是个特殊的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整个中国,人们响应国家号召,戴口罩,勤洗手,不出门,避免人群聚集。人们戏说,“中国按下暂停键”,全部宅家,停止一切社会性的娱乐、交往,各中小学也普遍延迟开学,学生的生活面临着突然的改变:待在家里的时间大量增加,日常社交、休闲活动则大量减少。但这也是非常时期防止瘟疫传染的一种最有效的办法。这对于社会性动物的人类而言,实在是不容易的!室内活动空间的有限、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网络信息的爆炸,考验着我们每个人的 “定力”。
我们面临的问题
居家不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手机、电视、游戏变成我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每天刷屏的又多是“确诊病例、疑是病例、死亡人数”这些刺激我们神经的不良内容,加上“青春期与更年期”的对决,我们会面临很多心理的问题,还好我们的心理老师,给我们一篇《疫情当下,戴好“心理口罩”——学生篇》的指导性文章,请同学们认真地阅读、思考、践行,我不再赘述。
我们可以这样做
事物都有两面性,宅家生活也给我们带来益处,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有大量的、不可多得的、由我们自我掌控的时间,有位哲人说过:“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拥有时间。”拥有时间能够成为我们的财富,就是我们可以利用时间做我们需要做的事。
做家务。据哈佛大学的研究,凡从小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成功率很大。
为父母分担家务,为家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这些都应该成为家庭生活的常态和寻找幸福的源泉。
建亲情。我们正处在“逆反的青春期”,想独立的成长,厌烦一切的说教和管理,所以在家往往与父母很难沟通,亲子关系好像也变得紧张,这是“懵懂少年”最标准的表现。高中的学习,我们要“把懵懂少年变为智慧青年”。能与人沟通、与人友好相处,是“智慧青年”的第一智慧。拥有这份智慧,首先就从与父母的沟通开始。沟通的源头,首先在理解,学会“换位思考”,没有谁比你们的父母倾注的爱多,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为你们的前途和命运而焦虑,为你们“为之计深远”而呕心沥血,很多的时候,他们把这种关爱变成了焦虑,再变成唠叨、变成指责,变成了变味的爱。请你在理解他们的前提下,告诉他们大家都“好好说话”,在我老家有一句话,“当家方知柴米贵,养儿才报父母恩”,当今后我们当了父母,也开始焦虑和唠叨的时候(一般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才可能理解。趁着这个特别假期,父母和我们都必须天天见面的时候,畅谈亲情,平心沟通,让亲情荡漾在我们每个家庭成员心中。
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有益的课外书不但有助于开阔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为人处世,而且可以增长见识,做到不出家门而知天下事,不出国门而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利用加长版的假期,有计划地阅读一些经典的书籍,让先哲们的思想涤荡我们的灵魂,尽早成为“智慧青年”!
阅读不仅仅是纸质版的书籍,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阅读是一个从各方面接受知识、拓展视野的综合行为。今天的阅读,已经发展到网络、电视、微信等。比如,今年寒假期间,CCTV就给我们呈现一批精彩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地名大赛》、《绿水青山看中国》,我是一场不落全看,选手们深厚的文化底蕴,酣畅淋漓的发挥,专家们妙趣横生的解读,高屋建瓴的点评,构成一场场中华文化的饕餮盛宴!还有,央视10套《地理中国》栏目推出的 7集纪录片《大自然的美景》(中国的湖),足不出户,览尽中国大湖美景, “坐地日行八万里”,让我的宅家版寒假,变得丰富多彩。
坚持疫情下的“特殊学习”
如果不是这场“新冠肺炎”,我们已经在校园里早起晨练了,我们已经和老师一起,坐在教室里,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因为疫情,我们不能聚集在学校,“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任何时候,我们不能忘记“主业”,不能忘记追求“主业卓越”,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谈的定是寒假延长期的学习。
关于网课。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有一种全新的课堂——网络课堂,这将成近段时间上课的主要方式,这不是新东西,但是将其作为完全的常规课堂,这是第一次。高三的学长们,已经实践两周时间了,人机对话的效果肯定不如课堂上师生的面对面交流,非常时期,怎样最大的保证效果呢?
硬件及技术准备。班主任老师已经告诉你们,现在已经开课,我不再赘述。
自律和习惯准备。网络课堂,师生主要是通过网络对话,老师掌管不了课堂的纪律和秩序,需要每个同学有高度的自觉性。当然,课堂的监督员就变成了家长,不想让父母唠叨,就在于我们要做到无懈可击。按时按质完成作业,及时在网上提交老师布置的作业,便于老师及时批阅。
根据省市教育厅(局)的要求,安排的课程量不大,每天仅有5课时课程,知识容量不大,同学们一定及时掌握,及时巩固。不仅如此,还要复习和巩固过去的知识,把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串联起来,自我构建知识的体系。可以肯定的说,正常开学后,学习的任务会大大加强,进度、容量、作业量等都会高于过去,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才能保证质量。所以,现在有所准备,以后压力方会减少。
关于预习。正因为加长版寒假网课的学习量不大,以后学习量会加大,你们还必须利用时间,预习开学后的课程,以减轻后面的学习压力,保证学习的效果,这是必须的!
关于预习的重要性、要求、方法等,我在上学期两个年级的家长、学生联合大会上已经详细的讲了,不再赘述,请同学们依照进行。
内化疫情中的“智慧力量”
网上有一篇文章《告诉孩子,眼前发生的一切,就是最好的教科书》,我赞同。“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是我们吸取营养、增长智慧的教科书。你们都是高中生,“懵懂少年”已是尾声,智慧青年我们正在起航。学以致用,今天的学习,就是教会每一个未来的社会公民,如何更好的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应对,更好的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十年、二十年后,你们就是共和国的栋梁,从今天的生活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让悲剧不再在你们这一代重演,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天职。当年,梁任公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也坚信,你们这一代人,一定会用你们的智慧建设更强大的中国!
研究病毒及其应对——知识与技能
理科的同学们,你们是未来科学技术的引领者。从自然科学、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病毒的来源、特点、应对手段、治疗药物研发、疫苗研发等等。我校生物老师们,在春节期间没有休息,认真研究,已经写出了可供指导同学们研究的文章《同为地球生物,相爱何必相杀》。该文我们已经发在家长群和学校网站,大家认真学习和研究。
文科的同学们,你们是未来社会管理的中间力量。从人文科学、从政治学的角度,去研究国家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机制、策略、手段。比如:
经济学角度:抗击新型肺炎,国家财政应该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政治学角度:
第一,政府应该如何更好履行自身职能;
第二,国家应该如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科学防控肺炎疫情(突发公共事件);
第三,防止疫情继续蔓延,基层社区(村)如何科学防控 ;
第四,每一个国家公民,应该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为抗击肺炎疫情(突发公共事件)贡献力量;
第五,如何依靠人民群众,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这些,就是我们阅读疫情这本“教科书”,能够得到的“知识与技能”。
通过卓有成效的努力,今天情况大大好转,确诊病例在减少,死亡病例在减少,治愈病例在增加。我们从这些措施中,学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与方法”。
我们要深入的理解一个历史的经验,“哪知爱国即爱家”!(该诗句是十九世纪末,一位留学美国的华人青年谢瓒泰面对被列强瓜分的国难,创作了《时局图》,在画旁写下的一首诗中的一句。那时的他多么盼望祖国早日强大!)今天,面对疫情,我们更相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是我们每个国民幸福所寄!
面对灾难的人性表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突如其来的大灾大难面前,每个人会在第一时间不自觉的表现出自身的本色,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修养”。
你们都是未来的社会公民,要在这场疫情教科书中,汲取教训、积累经验、锻炼品格、提升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即修养的目标上,我们需要学到哪些人格知识呢?
内心的强大。古人云:“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老祖先告诉我们,优秀的人要有定力,即强大的内心世界。面对疫情,看到不少正直、坚强、无畏、忠诚和担当的人,也会看到恐惧、忧愁、沮丧、孤独和焦虑的人。当我们面对困难甚至灾难时,一定要斗志昂扬,众志成城,同心协力,奋起抗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最后的胜利。垂头丧气,人心惊惶,面对灾难必然措手不及,灾难就变成现实了。
心存敬畏。在我校的校训“修身正心”中,我们要“正六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进取之心、羞恶之心、责任之心、恻隐之心,第一条就是敬畏之心,我们要敬畏法律、敬畏规则、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此次疫情,包括上次的“非典”疫情,源头都是我们不敬畏自然的法则,不敬畏动物的生命而造成的!不要过度开采和利用自然,也不要企图征服自然,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破坏越大,自然界给人类报复越强——这是铁的法则!我们必须吸取这个教训,否则,我们从大自然索取越多,我们所受到的报复、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责任和担当。面对灾难,我们更应明白:担当的意义何在?为什么要挺身而出,临危不惧?团结的意义何在?为什么要同心同德,同舟共济?84岁的钟南山院士,逆行来到疫区,及时警告“人传人”;73岁的女院士李兰娟,为抢救病患夜以继日,每天“只睡3小时”(央视报道);明知危险,数万名医生护士,仍然奋不顾身,奔赴疫区;武汉小面馆老板,给医务工作者免费提供三餐;武汉网约车司机免费为医生提供专车;各地带上口罩、管理小区的社区工作人员、基层干部和志愿者……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崇敬的民族英雄,都是“最可爱的人”。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这就是老祖先为什么说“多难兴邦”!
信息的研判。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每天我们接受到的信息量可谓是狂轰滥炸!要想准确的判断,唯有“借我一双慧眼”,谣言止于智者。我们怎样才能生成一双慧眼,成为能正确研判信息的“智慧青年”呢?三大法则:
第一,科学的核心素养。我们为什么在教育中强调,“文理兼备,全面发展”,强调拓展视野,强调综合修养,当我们以科学的眼光判断每一件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走向,我们就不会盲从和轻信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是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无穷尽的知识海洋,我们也有很多未知,但是我们要保持一个信念,不懂则不轻信、不盲从,更不去传播,信专业的人,信专业的话。
第二,强大的心理定力。学会从容——有效管理自我情绪,才能科学甄别各类信息。据心理学家说,从信息的接受度看,人们更愿意接受批评性的、暴露负面的心态,俗语道: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所以,智者一定在烦乱的情绪中为自己的思维建立秩序,在纷繁的信息中为自己的判断找准依据。
第三,纯正的内心修养。根植于灵魂深处的价值观,是我们判断一切善恶的出发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内心世界是一汪清流的人,才有沁人心脾的甘泉!当代著名学者梁晓声先生,对人的修养提出四个要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有约束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一定保持这份善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防控疫情,推迟开学,这是迫不得已的非常之举。宅家生活,给我们另外一次经历。让我们在这场经历中,学会敏锐地洞察,智慧地学习,深刻地反思;学会从容地应对,努力地付出,慷慨地给予。
我们深切悼念死难的同胞!我们祈祷:疫情的拐点早日到来!
我们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推开门窗看,春天的脚步已经向我们走来!
衷心祝愿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愿全国家庭阖家安康!
愿所有的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