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娘子军”:她在武汉,73岁,每天只睡3小时

图片
今天是很多城市开始复工的第一天,我们公司小伙伴们也在时隔3周多之后,终于到齐了,见成了新年后的第一面。看到小伙伴们熟悉的面孔,说实话我心里还有点小激动。我们公司90%以上都是女性,听着大家热闹的聊天声,虽然平常,但这时听起来却有种温暖。
我们聊了今天早上最新的疫情数据,聊了居家隔离的时候都怎么过的,聊了被哪些疫情故事所感动……聊着聊着我们发现,可能因为我们由己出发的女性视角,我们关注到了很多疫情中的优秀女性。
院士李兰娟
图片
2月1日,当日中午12点,李兰娟接到出发驰援武汉的任务。仅仅两个半小时后,由她率领的专家组举行了简单的“出征仪式”。而其实,1月22日,在她首次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时,便已经主动请缨带队支援武汉。
也正是因为这次疫情,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才了解到她在非典时期的杰出贡献。
非典时期,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她接到电话:杭州市一医院有3位疑似非典病人。当晚22点,3人全部确诊。
凌晨,杭州市召开紧急会议。李兰娟火速下达三道指令:
1.立刻将病人转移到专业的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2.调查并找到所有与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并予以隔离;3.研究人员连夜采样,对SARS进行深入的细菌分析和研究。
这些举措让直到2003年7月,疫情基本结束时,浙江省的确诊病例仍然只有3人。且因为救治过程中合理使用抗生素,3人均未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遗症。
李兰娟为浙江创造了“零严重后遗症”、无医务人员感染、无二代感染的“非典奇迹”。
做出杰出贡献的李兰娟院士其实出生在绍兴的贫苦农民家庭,不同于钟南山院士出身于医生世家。上山下乡后,李兰娟回到夏履中学当老师。当老师的每月工资有24元,而做“赤脚医生”每天收入只有1毛钱。但因为热爱,李兰娟选择了后者。
因为李兰娟上门治疗的次数多,像极了一个家里的常客,为人又善良,全村的狗都不吠她。为此,村里人还创造了一个新成语——“静无狗叫”,专门用来形容李兰娟。
今年73岁的李兰娟院士,虽然早已不是当年的“赤脚医生”,但依然坚持在前线。去年《开讲啦》一期节目里,提问者忍不住问李兰娟:年逾古稀,您如何保持年轻和活力?她温和但坚定地回答:“宽阔的胸怀,努力地工作。”
图片
女护士们
据统计,目前为止共有217支医疗队、25633人支援湖北,其中90%以上为女性
我在之前《疫情下的医护人员》文章留言中,看到不少人的亲属都奋战在前线。今天我听到一个特殊的医护人员故事,她是汶川大地震的亲历者,也是这次新冠肺炎上前线的第一批报名者——佘沙。
作为四川第四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大年三十,医院召集首批援助医务人员,她就积极报名了。但因为选的都是ICU和呼吸科的护士,没有去成。
大年初一,医院召集第二批医疗队员,佘沙又找到护士长:“如果需要护士,请先通知我。”
图片
还有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张丽敏,除夕当天奔赴武汉,而她此前先后参加过03年抗击非典、08年抗震救灾、16年抗击非洲埃博拉病毒,正是因为此前的这些经历积累的经验,她在第一时间和领导坚决请战,
图片
通过在前线的“疼痛科小蔡”,我们了解到,护士其实一点不比医生轻松。
医生,能够轮岗,一批换掉一批,基本可以保证工作两周,休息两周。护士呢,没有足够的后备军,所以只能轮换,不能轮岗。他们从更累更危险的一线到相对轻松的一线,就是中心医院护士轮岗休息的方式。
上厕所,都不行,喝水,更谈不上。工作六小时以上,还是要给每位患者打针,送药,帮家属送患者吃喝,给重患者端屎端尿。甚至,还要接到某些不理解这场疫情的家属电话投诉。
我们在家休息,有事就喊妈;在医院里,医生有事病人有事,都喊护士。
图片
图片
图片
个人名义捐款的女企业家
前两天我无意中看到了一条新闻,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直接以个人的名义捐了1个亿,而她自己对此十分低调,并没有对外公布过。
除了捐款,对于做公益,她还有着自己的一套想法。去年在面对央视记者的采访,她说要成立一个精准扶贫基金会,带动更多人去做这件事,让贫困山区彻底脱贫,成为一个富裕的山区。
我们会好奇,像她这样成功的女企业家,名和利都有了,看重的到底会是什么呢?
在接受鲁豫采访时,她分享了她的价值观:再过二十年,下一代人依然会有人记住人,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图片
武汉江夏区女包工头胡晓红
在这次疫情之前,我一直以为包工头都是男人,建筑工地上都是男工人。直到看到新闻里的胡晓红,正在吃年饭的时候接到电话,立马叫上自己的工人都过来了。虽然把两个孩子留在了家里,但既然祖国有需要,那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图片
心理援助咨询师
我上周和大家分享了一篇讲创伤心理的文章,疫情期间,除了担心自己是否被感染、看太多疫情新闻产生的替代性创伤,还有一种心理恐慌就是,我会不会让家人陷入了感染的风险。我身边有的同事这个春节就没有回家,选择让家里人一起来北京过年。
而在大后方稳定人心,担任心理援助的,很多是一批批义务女心理咨询师。她们24小时值班接听人们的来电,抚慰人们的焦虑和恐慌。
像北师大心理学部热线的咨询师就接听过一名北漂女孩的电话,女孩说自己1月18日邀请身在武汉的家人来北京玩,之后爸爸和弟弟先后开始咳嗽,她和妈妈也发了高烧。
去医院看过后,医生认为这一家四口只是普通感冒,不是新冠肺炎。但女孩仍然寝食难安,每日自责,认为父母去机场的途中可能接触了新冠病毒感染者。
北师大心理学部热线督导蔺秀云分析,女孩和家人的身体问题是在应激情况下出现的不适症状,属于正常现象。所以她们不停地引导女孩,让她从自责情绪中解脱出来,转而关注当下能做的有意义的事。
守护孩子灵魂的人民女教师
疫情期间,还有这么一个群体“孩子”,他们年纪尚小,还不懂发生了什么。对于他们而言,更直观的变化,可能是延长的假期、增加的作业、新开的网课、不能出门玩耍的难受……
但我们大人知道,这个时候正是教育的最好时机。17年前,经历非典的90后小学生们现在已经成为抗疫的主力军,现在我们保护好这些小孩子内心的火苗,以后就换成他们保护我们。
2月3日凌晨,杭州建兰中学804班班主任郭简给自己的学生们写了一封信,她说:“无法冲锋陷阵的教师,唯有守护好自己的职业,教给我的孩子们,做一个有大爱有大义有专业有贡献的人!”
她告诉孩子们:“人都有信仰,它不是你平日里高喊的口号,它不是你挂在朋友圈的签名。它,贯穿了你一生的灵魂。而我的信仰,就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因为我爱脚下这片热土地,我想告诉我的孩子们,它也应该是你的信仰!
也正是这样正能量的老师,在1月24日泰国普吉街头,骑着摩托跑了二十几家药店,凑了几百个口罩,一遍一遍加在泰国需要运送物资回国的导游领队的微信,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片
日本捐资上的诗句提供者
上周日本捐赠物资上的诗句,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其中很多诗句其实都由在日本当地的华人提供的。
比如“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这一句日本富山县经贸联络官孙肖原创的。41岁的孙肖是地道的辽宁人,曾在沈阳工作10年。2017年4月,她开始在日本富山县政府工作。文案引用了南朝梁•周兴嗣的《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2月10日,日本富山县向辽宁省捐赠1万只口罩。
图片
除此之外,还有我们之前文章中提过的公益人韩红、微博上不断发声的女明星姚晨……
从年前放假回家,到现在依次复工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们看到了很多硬核中国女性在抗疫之战中的力量。之前和大家聊生娃、育儿、女性在家庭中的承担,我一直觉得女性基因里天然有一种料峭的忍受力。这一次,看到疫情中这些优秀女性的表现,我更加觉得,这不是对苦痛的天然忍受力,是对挑战的天然战斗力。
疫情发生之前,她们为人母、为人妻,是女儿、是儿媳,操持家里让人觉得安心,但说实话并没有让人意识到多厉害;疫情发生之后,她们化身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战士,我们才意识到她们原来有这么强大的力量。
谢谢她们,谢谢这群硬核“娘子军”,因为她们,我们才得以被真正保护得很好。
也谢谢和我一样坚守在“家”这个阵地的妈妈们。疫情面前,没有人不是战士,忍住不出门,在家一边办公一边带娃一边做家务,忙到凌乱的我们,都在为这场战役贡献一份女性力量。而每一份实实在在付出的女性力量背后,都值得一份关爱,更值得一份尊重。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