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的儿童心理防护,家长应该怎么做

文章来自“科学大院”公众号
作者:孟广腾 李琦 刘勋
新年伊始,新冠病毒打乱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在这场疫情面前,整个社会都进入了应激状态。
各地中小学还没有明确的开学时间,孩子在家已经度过一个超长的寒假。在做足病毒防护的同时,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同时更要关注和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为了孩子顺利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讲解科学的防疫知识
人们对于疾病的恐惧往往是由于对疾病的不可控造成的。事实上,国家卫健委持续更新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比较细致科学的指导。孩子在家中可能不会主动关注相关的信息,家长应将疫情相关的科学知识讲解给孩子,在认知上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首先,根据已有的科学信息,向孩子介绍疫情的发生及进展情况,和孩子一起列出疫情期间的具体做法,例如,勤洗手、多喝水、进行室内运动、外出后消毒等,孩子在执行相应行动的同时也能够意识到这些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减少无谓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图片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其次,除必要的医学和生理知识以外,家长可以借此机会和他们探讨有关价值观的内容。孩子们需要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并且学会坦然面对,这是一生的功课;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重视强健体魄;敬畏自然,生态、自然和环境的维护不仅关系到地球的命运,而且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命运;学会珍惜与感恩,珍惜自己习以为常的幸福,好好爱自己、好好爱他人;了解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为抗击疫情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面对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日益增加的数字,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不确定事件的敏感性高,心理调节机制不成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孩子更需要家长帮助他们理解现在发生的事情,降低他们对未知变化的焦虑和恐惧。
家长应关注孩子认知、情绪和行为等三个方面的状况。认知方面,孩子在家玩手机或平板时间变长,回到书桌前学习、写作业时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情绪方面,孩子的言语或表情可能表达出害怕、恐慌、担心、愤怒、烦躁等情绪;行为方面,儿童可能出现频繁哭闹,青少年可能出现做噩梦、睡眠差、行为冲动等。
图片
(图片来源:veer图库)
轻度的应激反应属于正常现象,不会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度应激反应会引发身心反应症状,比如失眠、脾气暴躁、做噩梦等,一般一周内症状会消失。如果孩子反应过度,几周都郁郁寡欢,那么家长要高度关注。必要时候可以去医院寻求帮助。
一方面,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经常是本能的哭闹和发脾气。家长应尽量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复耐心倾听,引导正确的情绪表达,这有助于帮助孩子逐渐恢复平静;如果父母不能耐心倾听孩子,而是反驳甚至打骂孩子,往往只能升级孩子的负面情绪。
一方面,家长要调整好自身的情绪,避免在孩子面前过于紧张地谈论疫情或表达愤怒不满。家长在工作和陪伴孩子之余,还应给自己抽出一部分时间进行休闲娱乐。
此外,与孩子在家中开展一些亲子活动,通过电话、网络与亲朋好友进行联系,增强联络感;陪孩子做游戏,培养一些室内进行的兴趣爱好;陪孩子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剧或纪录片。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随着开学时间推迟,孩子在家的时间变得漫长起来。少了老师的监督、同学的陪伴、环境的感染,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在这段时间里,家长要做孩子的守护者、示范者、引领者,做好时间和学习规划,做到“停课不停学”,培养孩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孩子的自制力普遍不如成人。上学期间,学校有统一的课程表,孩子的学习生活相对规律。放假了,孩子陷入兴奋之中,如果没有任何计划安排,很容易就玩起来毫无节制。
图片
(图片来源:xw.qq)
家长一方面要指导孩子制订作息时间表,但时间表的细节应交由孩子自己决定,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责任意识,也更容易激发孩子遵守时间表的动力;另一方面,家长应负责督促孩子严格遵守时间表,在孩子做到严格遵守时还要及时表扬,孩子会逐渐体会到自我管理的快乐,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作息时间表还应图文并茂,家长也可以选择和孩子一起制作一张手绘作息时间表。否则孩子一旦脱离了家长的视线,很容易就“原形毕露”,难以养成好习惯。
希望度过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家长和孩子都能够成长!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