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宝玉的幻与灭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如是说。《红楼梦》不独是一曲女性的悲歌,它也是宝玉——这个大观园里唯一的男性角色的人生理想破灭的一场大梦。

宝玉的理想是什么呢?对此,他曾经明确地说过这么几段话:

第一处:“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哪里去就去了。”

这段话出现在袭人用赎身之论“探其情”,“压其气”之时。袭人假意骗宝玉自己要赎身出去,目的是“箴规”宝玉务正业。宝玉信以为真,满面泪痕。情急之下,说了这段话。孰不料,这就是袭人作为交换留下来的第一个条件——“这是头一件要改的。”

尽管宝玉满口答应,结果我们都知道,评书人也知道:“只说今日一次。呵呵,玉兄,玉兄!你到底哄的哪一个?”作为宝玉的理想,他怎么可能只因袭人一次规劝就“改”了?

果然,第二次他又说了: “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这段话出现在袭人被王夫人暗中提升为姨娘待遇之后,夜间人静,袭人“只拣那宝玉素喜谈者问之”,谈至浓快之时,宝玉说出来的“疯话”。一来封姨娘之喜,二来已晚,袭人这一次没有“箴”宝玉,只说困了,不理他。

第二天,宝玉遭了龄官冷遇,又见了她与贾蔷的深情,于是与袭人叹道:“我昨日晚上的话竟说错了……昨儿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虽被袭人笑“有些疯了”,宝玉默默不对,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

然而,若以此为据,认为宝玉“改了”,也未免天真。第三次,宝玉又重申了他的理想。这一次面对的是试探他的慧紫鹃:

“我只告诉你一句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灰还有形迹,不如再化一股烟——烟还可凝聚,人还看见,须得一阵大乱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

以上三段话,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活着,他希望女儿们都同他厮守在一起;死后,他希望得众女儿的眼泪,再化灰化烟。

事实上,从这三段来看,宝玉的理想也是有细微的变化的。从最初的化灰化烟,到灰飞烟灭,表现了他对人生对现实的失望。从最初的要众女儿所有的眼泪葬自己,到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到对紫鹃称“咱们”,是一种变化。

真正让宝玉的理想破灭的,是红楼女儿一个个离他而去。茜雪出去,金钏投井,坠儿被逐,都是抄检大观园之前。慧紫鹃试忙玉之后,宝玉病了一场。病愈后的宝玉去看望黛玉,路过沁芳园。因为眼见杏花落尽,叶稠阴翠,豆子般的小杏已长出来,宝玉不禁感叹辜负了杏花,“绿叶成阴子满枝”。

仰望杏子不舍之时,又想起邢岫烟的择婿之事。再想过几日杏落枝空,邢岫烟“乌发如银,红颜似槁”,难免善感叹息,乃至落泪。这满纸伤春,艳愁秾恨,却是众芳凋零的前奏。

来年春天,宝玉因“冷遁了柳湘莲,剑刎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得情色若痴,言语常乱,似染怔忡之症。”这一系列的变故,是抄检大观园的序幕。随着傻大姐误拾绣春囊,一场暴风骤雨便铺天盖地席卷了大观园。宝玉的理想王国最终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破败。

怡红院首当其冲:晴雯被逐冤死,芳官被逐,最终遁入空门,四儿被逐,不知所终。始作俑者司棋与表弟潘又安的私情暴露,被逐。入画因惜春的孤介被逐……

七十九回一段描写非常精彩:邢夫人等回了贾母,将迎春接出大观园去,越发扫兴,每每痴痴呆呆的,不知作何消遣。又听说要陪四个丫头过去,更又跌足道:“从今后,这世上又少了五个清净人了!”因此,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见其轩窗寂寞,屏帐倏然,不过只有几个该班上夜的老妪。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可比。所以情不自禁,乃信口吟成一歌曰: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不得不说,宝玉对生命对世情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悟能力,他担忧的,害怕的,转瞬成真了。红楼梦未完,懦迎春已悔嫁中山狼,美香菱已屈受贪夫棒,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竟是祭黛玉的先声。

想象一下,众女儿“乌发如银,红颜似槁”地随年华老去尚不可得,一个个最终免不了“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地进了薄命司,宁不悲乎?

宝玉“化烟化灰”的理想,最终如同烟一般,被狂风吹散了。理想破灭后的宝玉,又将如何自处呢?如果说当初宁荣二公恳请警幻仙子以声色警之以失败告终,那么如今这温柔乡富贵地的逐渐没落是否启发了宝玉的顿悟呢?

王国维曾评说:“彼于缠陷最深之中,而已伏解脱之种子,故听《寄生草》之曲,而悟立足之境;读《胠箧》之篇,而作焚花散麝之想。所以未能者,则以林黛玉尚在耳。至林黛玉死而其志渐决,然尚屡失于宝钗,几败于五儿。屡蹶屡振,而终获最后之胜利。”

王国维是以百二十回为依据的,虽然五儿抄检大观园前已病死,但是关于黛玉之死对宝玉的影响,却是不可否认的。至于“失于宝钗”,我但是宁愿从《终身误》中寻求缘由:“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宝玉诚然多情,可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也是世情。

脂砚斋批:“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我以为,宝玉之“偏僻处”,才是宝玉之所以为宝玉处。

作者:杜若,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