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企业浑水摸鱼,趁着疫情开始减员?

中小企业确实难,但没有那么难!

抛出这个观点,肯定会有一片骂声。但是从经济史角度,这仅仅是发展路上的一次小挫折,甚至可能连小挫折都算不上(抛开其他因素,只谈经济)。

最近,有人给餐饮业和旅游业算了一笔账,预计这次疫情给这两个行业带来的整体损失将会超过一万亿。

将这一万亿放在一个特定的小环境里,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笔不可承受的数字;可要把它放在一个大的环境里,它却又是小的不值一提。

企业的困难,也不是最近才有的。只要企业存在,它的困难就会一直存在,有些困难是时代带来的,有些困难是自己经营不善导致的。

所以曹德旺才说,企业要学会自救,挨不过三个月是自己的事情。

之前有调查机构做过一个统计,这份统计得出了一个结论是,大部分创业企业都活不过三年,只有少部分企业能活五年或者十年。

将十年放在一个产业里,这几乎是可以忽略的一个数字,但是放在个人身上这就是一个忽略不了的数字。

一波一波的风口刮过,诞生了一两个巨无霸企业,又倒下了一群失败的企业,这已经是一种常态了。

2010年之前,互联网是一个工具,现在互联网变成了企业生存的土壤,所有的企业只有扎根在互联网的这个土壤里,才有可能继续生长。

在移动互联时代之前,我们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做区域化生意。但随着4G的普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正在消失。

举个例子,你看上了一双鞋,你去实体店发现它是800元一双,但你通过拍照在网上查询,你会发现网上它的价格却只有700元。所以,最终你可能会选择去网上购物。这对于你和网店来说,是一种双赢的事情,但是对于实体店来说,却是灭顶之灾。

互联网发展的这些年,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才让实体经济的那么难做,但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问题需要辩证来看,对于依附在实体经济产业上的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商品溢价效应消失,生意肯定会变的不好做,因为利润都被挤压了;对于依附在互联网上企业而言,他们的日子就变得十分红火了,信息透明给他们带来了大量的订单,作为中间商,他们薄利多销。

这些情况背后,是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

再比如,疫情期间,大多数产业都受到了打击,但是云游戏、直播、在线教育等领域却迎来了发展变革的机遇。可能俞敏洪自己也没想到,17年前因为非典新东方差点关门,17年后因为新冠新东方在线却站上了风口。

社会经济的发展总是螺旋上升的,我们在时间的长河中选取几个案例。

第一,是美国1929年的经济危机,在那一年的时间里,道琼斯的跌幅超过了90%,这次危机造成了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萧条,再后来因为二战原因,美国股市收复失地足足用了三十年。

三十年意味着什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意味着整个职业生涯,但是对于国家来说,也只是弹指一挥的时间。蹲下是为了跳得更高,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成为了超级大国,而科技发展也更加日新月异,其后不到50年时间,美国的经济产值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

第二,我们的物流行业。在我们还没有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之前,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当时的快递水平。

网络购物的发达直接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物流行业的从业者增加了大几百万,且物流运输水平的提升,加快了整个社会协作的水平,现在依附于物流行业下的点对点的企业、点对点的人超过了十亿。

所以,任何一次危就蕴含着更大机,未来已来,只是它还未流行。

本次疫情之后,有些复工的企业开始给员工降薪,称要一起度过“难关”,餐饮、旅游业尚可理解,因为他们不开工确实产生不了任何收益,而员工确实也无法工作,所以适当的减少员工也能理解。

但有些企业却跟风开启了一波降薪潮,有的企业甚至耍起了“流氓”,称不接受降薪可以离职。对于员工而言,降薪不是不可以,但是这部分薪资是不是可以转化为公司的股份,待公司度过这场危机之后,再进行补偿呢?

企业不能让员工与其一起承担风险,却不能一起共享成果,因为在企业里员工承担的风险和高管是不对等的,这样要求员工也是不合理的。

当然,降薪裁员并不是这次才有的,在很多互联网企业当中,从2018年就已经开始了几波裁员,过了互联网红利期,肯定依附在产业链上企业会淘汰掉一批。

这是时代的必然,并不是疫情造成的根本性困难。好的企业固然可以一起共渡难关,但是趁机无故降薪、减员的企业就有些无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