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回家过年的游戏开发者:我们要用游戏向疫情宣战

“开发这款产品,是我们向新冠肺炎宣战的方式。所以,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孩子们玩《宝宝新冠预防》时,不再是因为防疫必须,而是轻松地学习知识。”

我们不曾想过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现在是那么珍贵。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我此时应该与心爱的人在重庆吃着地道的火锅,观赏着美丽的夜景,手牵手走在人流拥挤的石板路上,幸福地拥抱、对视、亲吻。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期待着与那个人相见的一天。

——小熊,开发者

(本文同步首发腾讯科技)

离除夕只剩下两天,宝宝巴士的团队却做了一个决定——留下。

现在让大家都宅在家中的“新冠肺炎”,此时还没拥有它的官方名号,大家还管它叫“新型肺炎”或“武汉肺炎”,这一未知疾病的凶恶已初现端倪,戴口罩和勤洗手成了平常人保护自己和他人最重要,也是当时唯一可依靠的手段。

而“戴好口罩”和“洗好手”这两件小事,却并没那么简单。在动手做小游戏之前,宝宝巴士团队对身边的孩子们发起了远程视频“调研”,结果发现,大多数的孩子要么戴口罩的时候没把鼻子上的金属条捏紧,要么洗手的时候匆忙冲两下就了事了。

(除夕前脑暴中的宝宝巴士团队,口罩成了当时开会的必备单品)

同样发现戴口罩这件小事不简单的,还有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游戏设计系的丫丫和大可。

就是劝不动!真是“比我妈让我穿秋裤都难”。要用更妙的方式说动长辈们,这股子想法一直环绕在她脑海中。

“游戏是我们的专业,我总想用它做点什么,”即使不是能够上场救人的,“它也不只是娱乐的工具,可以承载更多,比如知识,比如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比如这次疫情。”

大年初四,另一个来自中传的工科生三人组也一拍即合——来自湖南常德的小熊说,“我实在是受不了我叔叔往他鼻子上抹香油消毒了”——

“1月28日,下午电话会,决定游戏类型,晚上组队;1月31日,做出测试版;2月1日,功能测试;2月3日,正式发布。”团队唯一的“单身汪”航师兄这样写道:

“经常听说大强度的工作会让情侣出现吵架甚至分手的情况,但这次,我看到的是他们面对压力和责任时的坚韧和大爱。当然,可能还有单身汪看着师弟师妹柠檬般的心情。”

几乎都是除夕前后不到一个星期,三个团队开工做起了战“疫”小游戏。

但不像宝宝巴士还能在一个地方脑暴和快速解决问题,已经回家的大可和丫丫,一个在湖南岳阳炮台山疫区,另一个远在茫茫雪原上的祖国边陲小镇,而老师坐镇北京指挥部,全程沟通只能靠微信。

两个小团队用微信语音电话和文档搭起了流畅的工作流,丫丫每天都会记录项目思考的问题,定时语音和师兄沟通项目的调整和进度。

工科生三人组里的代码实现者小熊和小仝,分头书写源码和搭建积木,当问及会不会出现“程序员之间看不懂对方代码”的问题,小熊同学稳稳地递上了一碗狗粮,“可能是情侣之间的默契”。

(每几天一次语音电话,管理工作进度用的会议记录)

他们两个团队可以算是第一批用起了“远程办公”的人了。

除了远程协作的问题,工具也是限制他们发挥的重要原因。“这是最简陋的一次开发了”,平时在学校里是3D制作“大触”的丫丫,这次只能靠一台iPad走天下了。

由于没带电脑回家,作为美术和策划的丫丫全程用iPad进行素材制作。而三人组中两个没什么开发小游戏经验的小情侣,也在迅速对比研究之后,选择了微信小游戏制作工具开始他们的开发。

他们可以省去学习熟悉新的编程语言的时间,里面还有积木模式能快速实现可视化表达。“但还是偶尔会有bug。”

(左为丫丫的iPad创作界面,右为小熊使用的小游戏制作工具界面)

三个团队的游戏开发时间都在3-7天,如果有更长的准备时间,他们说,玩法设计和美术表现都可以再更好一些。

他们也想过经营类、叙事类的游戏玩法,但对于疫情相关的公益传播来说,“时效性才是关键”。

在导师的指导下,丫丫和大可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里的戴口罩指示,将[戴口罩]分成了以下几类:

需要调整、需要换新和正确佩戴,通过简单的交互操作,教育用户如何戴好一个小口罩。画风则选择了清新可爱的蜡笔画风格,希望是一个让人觉得温暖的科普。

(左右滑动查看-请戴好口罩)

工科生三人组则将收集到的坊间奇奇怪怪的消毒偏方放进了答题小游戏里,比如小熊叔叔爱往鼻子上抹的芝麻油,又比如,风靡非典时期,又差一点卷土重来的白醋、盐水,还有家里人坚信能治百病的白酒与香烟。

(防护小能手的设计稿)

而专业从业者宝宝巴士团队则从细分的宝宝教育场景切入,通过对孩子们的调研、专家团队科普制作、儿童配音等成熟的制作手法,为宝爸宝妈们提供一款可以轻松教会小朋友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科普小游戏。

三个团队都从自己看到的疫情期间的公益传播痛点,找到合适的游戏语言进行表达。

(左右滑动查看-宝宝新冠预防)

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从2018年开始,小游戏正成为不少公益志士的传播解决方案。它们成了用户手机里山区儿童的“上学路”、空巢老人的“孤独乡下”、森林生灵的“避难所”和艾滋病患者的“咖啡馆”……

开发者们用脑洞填补了共情所需要的部分想象。

但在做游戏之前,他们其实并没有把用小游戏来做公益传播的这件事想得有多么重大。只是这场疫情来得太令人猝不及防,他们在焦虑等待中,做了同样一个决定——

“开发这款产品,是我们向新冠肺炎宣战的方式。所以,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孩子们玩《宝宝新冠预防》时,不再是因为防疫必须,而是轻松地学习知识。”

“疫情之中,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当问及疫情结束之后想做什么,秀恩爱十级选手小熊同学说,

“拥抱吧。”

航师兄则在文档里默默写道,“找个女朋友。”

两个学生团队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游戏设计系,由导师提供指导。

其中,大可和队友操刀的《剪秘》在2019年曾经获过微信小游戏高校开发大赛金奖,也成为了创意小游戏,丫丫和其他5名女生在NextIdea高校游戏创意制作大赛中产出的作品《祖古》,在TapTap上获得9.7分高分(尚未上线)。

| 游戏里用户经常答错的题目是什么?

工科生三人组小仝:

最后一题,疫区有效的防护用品有哪些。因为是多选,且选项中同时出现了多种口罩,其中最容易选错的是活性炭口罩。

活性炭口罩是在普通的防尘口中,夹了一层活性炭,这种口罩适合在有机物污染的环境下佩戴使用。据人民日报官方微信报道,活性炭口罩、棉布口罩因材质不够致密,无法有效过滤较小的微粒,预防感染的效果有限,非首选项。

| 团队是临时组装的还是之前有过合作呢?在远程协作当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有用到什么小团队的协作工具吗?远程如何保证沟通的效率?

工科生三人组小熊:三位工科生临时组装的团队,自然是得东拼西凑了,比如策划美术航师哥在制作初期提出他对于程序的看法,程序小熊也会在制作中后期去帮航师哥画卡牌。

困难自然有的,我和小仝没有微信小游戏开发经验,所以程序是我们慢慢摸索出来的;关于美术方面,我其实很喜欢画画,我认为工科生和画得好并不冲突,不是有一句话是:不会美术的程序不是好策划吗~

团队协作主要是靠语音电话,如果想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意思,我们会打开摄像头用边说边画的方式来讨论。另外,通过石墨文档,我们可以多人在线修改问题文档。

| 你们的专业都学了什么?父母之前支持吗?做出这个游戏之后有给家里的长辈们玩过吗?看到你们做的游戏有改观吗?这次的实践跟课堂上的教学有哪些同与不同?

航师兄:我本科在传媒大学学的是游戏设计的程序方向,研究生在纽约大学学习的更偏向于游戏策划,也学了一些美术相关的内容。

我的父母一直都很支持我从事游戏行业,我有给父母玩这款游戏,她们也有分享给身边的人。

工科生三人组小熊: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的必修课其实是和计算机院的学生们一起上的,对于游戏方面的专业知识,只能在选修课里学习。

我爸妈支持我的,实不相瞒,我从小就看着我爸爸玩魔兽,他到现在还在看lol的直播呢哈哈哈。我们学校游戏专业的研究生其实并没有多少跟着老师课堂学习制作游戏的机会,主要还是靠自学实践吧。

工科生三人组小仝:专业主要是学习游戏策划,一些游戏设计理论。父母是很支持做游戏的。做出这个游戏当然第一时间让父母试玩下。

因为之前做的游戏都是PC游戏,这次做的是手机微信游戏,这次游戏带给父母的体验感还是很新鲜的。

| 孩子在戴口罩和洗手的时候有哪些盲点?

宝宝巴士:婴儿不建议戴口罩(可能窒息),口罩不贴合漏气,戴口罩不分正反,手乱摸完口罩外侧又去擦眼等;不用洗手液肥皂随便冲一下、没用流水洗手(脸盆里洗)、错用免洗液(手有如果污泥用免洗液是无效的)、洗手时间太短,都是常见的盲点。

| 如何让自己更加了解用户?

宝宝巴士:和孩子一起玩,我们每一款产品在完成demo后,都会到幼儿园,和孩子一起体验我们的游戏,近距离观察孩子的操作和反应。

| 做小朋友的游戏时,最重要的是?

宝宝巴士:要好学、好玩、好看、好听——

好学,每一个游戏都要有可立足的教育点;好玩,交互简单,重反馈重激励,每一次操作都予以响应和反馈;好看,画面暖色系为主,采用大色块,角色细节不能太多;好听,丰富的音效,以及大量的语音引导。

|宝爸宝妈们对这款小游戏的评价如何,有真的帮助到他们教育自己的小朋友吗?

宝宝巴士用户:感谢宝宝巴士,让宝宝自觉戴口罩勤洗手,再也不用每天命令了;宝宝现在特别讲卫生,可省心了;非常具有教育性;让全家人更了解新冠肺炎;

|会继续完善这个作品吗?

丫丫:每次我们都希望能做到这个阶段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有时间会再迭代一下,但目前的人力确实不可能做出十几个人团队的效果。

感谢所有战“疫”的小程序开发者,我们将持续推出微信战“疫”人的故事。

如果你也是微信里的战“疫”人,有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小程序、公众号、小游戏、微信支付、企业微信、微信表情、微信视频号等工具支持抗击疫情,可以填写下方问卷,留下你的故事,让我们找到你~

微信战“疫”人故事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