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沃尔沃欲整合重组 打造更强大全球企业集团

【Man哥语】
并购沃尔沃十年后,吉利与沃尔沃有了新的战略举措。
全球化,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并购沃尔沃汽车,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家跨国公司,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海外收购。但在彼时,中国车企收购高端品牌的行为也一度被业界视为“蛇吞象”。在诸多争议与看衰中,吉利与沃尔沃却奋起直上,获得了有目共睹的长足进步和飞速发展。如今,在第十个年头,双方又有了新的变革性动作。
图片
2月10日,吉利汽车与沃尔沃相继发布公告称,双方正在筹划业务合并重组,从而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企业集团。重组后的新集团将通过香港吉利汽车上市主体实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对接,下一步还将考虑在斯德哥尔摩上市。
“这是兄弟公司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整合”,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我们将请沃尔沃汽车集团总裁、CEO汉肯·萨缪尔森协调工作小组评估此次重组机会,期望集团内的协同效应得到持续强化,旗下各品牌在保持独特定位的同时,竞争优势会进一步凸显。”
图片
吉利汽车集团总裁、CEO安聪慧与沃尔沃汽车集团总裁、CEO汉肯
十年磨合
想要真正和沃尔沃高度整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或许正是明白这一点,并购沃尔沃之初李书福就强调“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过去十年,李书福给予沃尔沃管理层相当大的自主权。
图片
2010年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沃尔沃汽车签约仪式
改变从2013年开始。当年9月,吉利欧洲研发中心(CEVT)在瑞典开始运营,吉利和沃尔沃宣布共同开发中级车基础模块新架构—CMA平台,正式掀开两家公司技术融合的序章。
图片
2017年8月,吉利控股和沃尔沃汽车成立两家合资公司。一家是吉利-沃尔沃技术合资公司,可以实现整车架构、动力总成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共享与零部件联合采购;另一家则是领克汽车。领克汽车的诞生,不仅标志着CMA架构技术的应用,同时也是吉利和沃尔沃汽车在技术上相互协同的成功体现。
图片
自首款车型投放市场至今,仅两年多的时间领克就成为最快突破20万辆大关的中国高端品牌,截止目前已经拥有超过25万用户,创造了业内的“领克速度”。而CMA平台也开始应用于吉利汽车、领克汽车和沃尔沃汽车等品牌的主力车型。
一个架构三个品牌,除了是技术成功的体现之外,也为整个品牌省下了不少研发费用和时间,就连采购、制造也能协同工作,“省钱、省时间”是吉利和沃尔沃融合的核心价值体现。
图片
2019年10月,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正在探讨合并旗下发动机业务的可能性。这将有助于节省开支,加速沃尔沃的电动化进程。
双方合作日渐紧密,但当前汽车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变革,真正融合已经呼之欲出。
谋求上市
根据吉利内部信内容,2019年,吉利汽车取得了136.2万辆的销售业绩,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沃尔沃汽车2019年销量也突破了70万辆,营业额达2741亿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币约1981亿),较2018年增长8.5%。站在新的挑战前,双方认为,百尺竿头仍可再进一步。也正因如此,双方欲将业务整合重组,进一步强化合作与协同,挖掘更大的增长潜力。
图片
“接下来吉利汽车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更高占有率,并加速全球化发展。沃尔沃汽车要进一步巩固欧美市场地位,进一步加强亚洲及其他市场开发力度,持续改善成本结构。”吉利汽车方面称,两个公司强强联手将让双方进一步受益,同时保持旗下沃尔沃、吉利、领克和极星的品牌个性。
图片
沃尔沃方面也表示,此次联手旨在促进双方深化合作,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和财务上更加有效协同。“首先,这将可以使沃尔沃融入资本市场,有利于沃尔沃控制成本结构,具有更好的增长性和盈利性。其次,沃尔沃将更具规模优势,拥有更强技术能力和资源,持续引领行业变革。”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如是说。
图片
“双方的整合将形成一个类似于雷诺-日产式的上层架构。但与其不同的是,吉利沃尔沃的关系更为紧密,有利于双方将优势发挥出来,尤其是对沃尔沃在欧洲的发展以及双方在电动化领域的共同推进方面。”对于吉利与沃尔沃的重组,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这样评价。
据悉,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就重组条款达成一致后,将汇报给双方董事会和股东会批准。获得监管机构批准后,交易将视当时市场情况并依据香港证券交易所规定进行。重组后的新业务集团将通过香港吉利汽车上市主体来实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对接,下一步还将考虑在斯德哥尔摩上市。
图片
实际上,沃尔沃打算进入资本市场此前已有端倪。早在2018年,沃尔沃就多次被媒体曝出寻求IPO的消息。而彼时吉利方面回应记者时称“在讨论可能性,还没有正式决定”。时隔一年多后,吉利与沃尔沃选择重组,“可以说是选择了一种更具创造性的IPO融资方式,能够扩大双方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有业内人士表示。
本文为中新汽车原创,欢迎小伙伴分享,媒体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作者及出处,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此文任何内容制作为视频、音频脚本,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