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门外还有一个卧佛寺,曹雪芹曾寄居寺中构思《红楼梦》

北京城有两个卧佛寺,一个在香山脚下,另一个在崇文门外东花市斜街。前者众所周知,而后者却鲜为人知。
从花市往东,过铁辘轳把至广渠门有一条斜街,过去一直称卧佛寺街。这儿的卧佛寺山墙高耸,颇有佛宇梵宫气派,是供奉佛祖释迦摩尼的寺庙。清朱彝尊的《日下旧闻考》载:“卧佛寺,入山门有圆殿,佛立其中。后殿有卧佛,长丈余,有十余佛环立肩背后。寺无碑记,只西廊一铁钟,系正德戊辰年(1508年)所铸。”
图片
卧佛寺始建于明代,本名云盖寺,因西廊的铁钟钟声幽美,亦被称为妙音寺,又因寺内有卧佛,被俗称为卧佛寺。清乾隆年间已破败,于丙戌年(1766年)重修。重修后的卧佛寺,一度香火鼎盛。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云:“崇文门外卧佛寺,自(旧历五月)初一至初五为开庙期。”每年庙会,东南城一带居民多到此进香、游览。门前自成集市,以出售山货和节令鲜品为主。
卧佛寺有三层大殿,第一层为守门的四大金刚;第二层为正殿,供奉三大佛主;第三层为木制卧佛,此卧佛长7.4米,头上有佛祖专有的螺旋式发髻,呈浅绿色,面为浅紫色,极为丰满。眉心镶有光珠,呈紫黑色,是道行高深的标志。双目微张,口合,神态慈祥,头枕狻猊,右手托腮侧卧,身披袈裟,双足侧叠外露。此卧佛为涅像,极为精细,乃出自高人之手。身后站立十三位佛门弟子。庭院生长着几棵高大的槐树、柏树,浓荫蔽日。后来,前殿、后殿相继倾斜,中殿的三大佛像也遭毁坏,于是将后殿的卧佛移至中殿,身后站立的十三弟子被弃之大殿一角。前后殿相继拆除,改建为一排小平房出租给附近居民,成为大杂院。解放初期成立北京玉器厂,在寺内建起了厂房、仓库。
所庆幸的是卧佛犹存,留在中殿。据老人们说,旧历四月二十八是药王的生日,每到此日,附近的百姓都会到卧佛寺参拜。相传卧佛保佑百姓平安,身体有病痛摸一摸卧佛就会好的,头疼摸头,脚疼摸脚。因此,当地居民到卧佛寺去,玉器厂是默许的,从不阻拦。直到“文革”前,有一天,突然开来两辆大卡车,把大卧佛拉走了。当时街道两旁站满了附近百姓,目送卡车缓缓地向西驶去……
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曾在花市斜街卧佛寺暂住过。
雍正六年(1728年)曹雪芹父亲因亏空大量公款,被撤职抄家并递解京城。这一年,曹雪芹不过十二三岁,也随同北上。据史料记载:曹家住崇文门蒜市口16号(现为广渠门内大街207号),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曹雪芹十七间半房故居。
乾隆十五年(1750年)前后,曹雪芹的景况越来越差,连“悲歌燕市,卖画为生”也很艰难了。寄住蒜市口,就近访游诸寺,日久与寺僧交契,在孀母故去、贫穷难耐凄凉之时,寄居蒜市口东北二里许的崇文门外花市卧佛寺中。《红楼梦》第一回便写一寄居葫芦庙中的穷儒贾雨村,说他“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此处大概影射的是曹雪芹寄居卧佛寺,作文卖字,过午不食的落魄生涯。红学家周汝昌著《曹雪芹小传》一书中说,传说曹曾住此寺。画家齐白石还曾到此寺访遗迹,绘一幅画,并题诗曰:“风枝露叶向疏栏,梦断红楼月半残。举火称奇居冷巷,寺门萧瑟短檠寒。”另一位红学家吴恩裕在《曹雪芹佚著浅探》一书中也说“曹雪芹居此(卧佛寺)未久即迁往香山”。曹雪芹在此期间开始构思《红楼梦》并写初稿,自有可信之处。
图片
关于卧佛的下落,先被移至大慧寺,1983年,安放于法源寺藏经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