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孩子,不是道具!

文|江湖小舞

今天,我又被感动了。

一张热传的照片,看得网友热泪盈眶,双眼湿润。“浙江省绍兴市中心医院一位3岁小患者治愈出院,向护士阿姨鞠躬致敬。”

当然,感动还“不止于此”,在熟知新闻摄影史的编辑努力下,还找到了跨越百年“巧合”。据报道,“上世纪初,时任杭州广济医院院长的梅藤根先生查房时,面对小患者的鞠躬致谢顺势回礼的一瞬,也曾被摄影师抓拍下来。”

百年以降,爱仍在传递,这份“医者仁心”怎么能不让人心生感动?

100多年前的这张老照片,体现了那个年代医患之间“不分长幼、不分贫富、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感人情景。朝代在更替,时空在交错,加之当下全民抗疫,这种“医患之间,长幼之间,尊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在延续,在传承,熠熠生辉,确实感人。

不过,感动之余,笔者还是有话要说,真实比感动更重要。

据媒体还原,“22日下午,曹玲玲送泽泽出院时,泽泽好几次对精心照顾他的‘护士妈妈’表达了感谢。但分别前,泽泽突然对曹玲玲鞠了一躬,曹玲玲也被孩子的可爱和真诚感动,随即也弯下腰来,鞠躬答谢。”

更为不易的是,“而这感人的一幕刚好被路过的同事记录了下来”。据中新网报道,那名“刚好路过”而且“记录下来”的曹玲玲同事叫“傅金可”,她是“该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

不过,2月24日上午,绍兴市中心医院对界面新闻回应时,虽然称“该照片是偶然所得,并没有摄影师或其他成年人指使小男孩鞠躬”,但另一方面却又表示,“因为欢送仪式需要照片,现场有人负责拍照,所以在小男孩做出鞠躬这一突然举动时,就被恰好拍了下来”。

如果该院对界面的回应为真,那么就与此前中新网、绍兴日报等所称的“刚好路过”产生了矛盾。回应还说,“当时只有他的爷爷奶奶陪护,所以并不像网友怀疑的那样,不存在被父母强制要求的可能。”

其实,新闻对傅金可的身份介绍太过简单,除了“医院工作人员”这个职务身份外,在今天(24日)《绍兴日报》刊登的报道中,她还是“女摄影家”,以及报道此事的“通讯员”。

除了“路过”就“抓拍了下来”的这张穿越照,疫情期间,傅金可还拍下了《救护车上采血》、《模糊的是视线,清晰的是信念》、《天使的汗水》、《一定要平安回来》等摄影作品。对于一名绍兴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副主任技师”来说,疫情期间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能“如此高产”,实属难得。

在绍兴摄协发布的《27届国展-绍兴摄协2位作者2组作品入选 》一文显示,傅金可拍摄的《中医在民间》组照,还入围了“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该文对傅金可的介绍中提到,其“现为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绍兴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柯桥区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2010年初拿起相机,从单纯的记录到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感受光影的魅力;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身边的生老病死故事,让她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

正如《绍兴日报》针对百年穿越照配发的短评所言,傅老师抓拍到“遥远的相似”,或许正是其“人性的光辉”的完美诠释。

其实,百年以来,我们被这张老照片感动,早已不是第一次了,甚至在2018年,这张图片还成为“沈阳铁路公安局招考面试题”。

试题写道,“有一张著名的百年老照片,照片里一名小患者彬彬有礼地向‘洋医生’鞠躬,医生也深深鞠躬回礼。近日,同样温暖的一幕也发生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儿科门诊,一名3岁男孩向挽救了自己生命的医生鞠躬致谢,医生也鞠躬回礼。根据两幅图片,请拟定一个标题,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试题中提到的武汉3岁小孩向医生鞠躬致谢照片,那次也感动了很多人,也被人拿来对比百年前老照片,也被媒体广泛报道,还一度成为新时代和谐医患关系的注脚。

当时的媒体报道称,“拍下这一幕的”是一名护士,据她自己说,“拍照的一瞬间被感动了, 互相鞠躬这一幕既有患者对医生的感激,也有医生对患者的关爱和尊重 ”。媒体感慨,“医患之间,这样多好!”

或许,有人说能拍下这个画面的摄影师,起码还要懂一点摄影史。很遗憾的告诉你,其实并不需要,你只要对浙江的医院稍微有点了解,就知道100年前的那一幕,早就被制作成雕塑放在浙医二院门诊楼前,作为“和谐医患关系”的象征,供人瞻仰。

多说一句,前文提到的苏格兰人梅滕更在1881年至1926年间,曾任浙医二院前身广济医院院长。这座雕塑的捐赠人是大名鼎鼎的宋卫平,于2014年底浙医二院145周年院庆时正式揭幕。

时隔3年,我们再次被“似曾相识”的一幕感动,“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平心而论,3年前那张图片单纯从摄影角度来说,确实同这次“女摄影家”的照片有很大差距。

不过,那张武汉医院护士随手用手机拍下的画面,以及画面左下角伸出的那一只脚,却比本次“女摄影家”干净利落、连冗余人等影子都没一点的“完美瞬间”,更多了一份“真实”。

在我看来,真实远比感动更重要!

恰恰是这份缺失的“真实”,再次看到“似曾相识”的“略带刻意”一幕时,让我少了很多被营造出来的感动。

经典之所以能够延续百年还能被人记起,就在于那份历经岁月洗礼,无法复制的纯粹。

一而再,再而三的“经典再现”,就不是“延续”,而是“延喘”了。

下面帮点个“在看”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