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声商业手记:14天“观察期”我在思考什么?

14天新商业观察vol.14

2月10日起,场景实验室推出战疫时期特别策划「14天新商业观察」。连续14天,以场景视角「旁观」商业的潜移默化。谁也无法天然洞悉不确定,这是一个边观察、边行动,边思索、边迭代的过程。

关于前置仓商业、共享经济深化、科学品牌、家庭总时间、分布式价值、非接触商业、社会企业、记录基础设施、IP化生存、自组织、数字单身、场景云化、SaaS的长期主义等话题,我们尝试给出了针对性的思考线索和具体分析。这些话题从来不止于当下的「新物种」,更与来路和去向有关。感谢所有朋友的关注与互动,我们也尽己所能,对数十条留言的具体问题给予了基于「云诊断」的答复。

今天是「14天新商业观察」的完结篇,分享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的一篇「手记」,看看他在「观察期」内思考了什么。

不冷眼的「旁观」

转眼这个策划已进行到第14天,和大家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在我看来,场景实验室是在商业环境的变化过程中,做了一个「梳理者」和「旁观者」。

按照场景实验室一直专注的「商业新物种」研究,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天然会形成新物种爆发的「小寒武纪」,这些天大量的「新形态」和「新模式」,哪些是昙花一现,哪些又就此深耕?——我们整体的思考重点在于什么是「新物种爆炸」的动因,怎样看待「新物种固化」的线索。在「14天新商业观察」完结时,我先以4个关键词概括这些天观察的复杂感受:

商业始终于人——只有从人的尺度和视角,才能感受到商业推动社会观念进步的价值。人的尺度是商业迭代和进化的核心,这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唯其「自私」,才有无私——生意是自私的,但正是自私成就这个时代在非常时期最有价值的人道主义。到家业务的开展,口罩定价的争议,救援物资的去中心化效率,这一切以貌似「自私」的逻辑展开,其实是最有效率的人道主义。

相信市场——相信市场本身解决具体问题的机制与能力。「自组织」的商业形态变化,「社会企业」的坚定前行,这本身就是市场调节的力量与能量。

商业的创新涌现——作为社会最有活力的创新因子,要更深刻认知商业本身的创新实践,便是对社会观念的创新引领。而场景实验室的发掘与梳理,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旁观」。

关注具体的人

当然,商业并不是唯一的叙事线索。譬如我近期一直关注作家方方的「武汉日记」,在更深远层面的影响,在对每个个体的关注上,令人感怀的何其之多。

需要郑重审视契约精神与隐私的边界。可以看到很多匪夷所思,虽然只是短短几个星期甚至几天,那种过犹不及令人不寒而栗。「租住同权」在非常时期的「骨感现实」,指向社会契约精神建设的任重道远。

我们太容易因为宏大叙事,而稀释具体的人文关怀。「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关心每个具体的个人,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自己的本位和本分,才是我们对于非常时期最重要的贡献。

商业伦理与社会伦理需要平衡,发展速度与生态需要匹配,基于此重新理解幸福。移动互联网多年的模式创新,我一直对场景的丰富性深以为然。但这一次移动互联网、区块链在防疫创新贡献上的欠奉,告诉我们社会治理、公共治理,需要更多技术场景化,更多生态要素化,需要更加具体而微的系统性去推动。家庭纽带抑或个体自由,每个人的所有社会生活关系,都要在技术和商业的变革中重新梳理。

需要更加关注,社会治理所进入的专业时代与大公司承载的社会功能,是怎样的匹配关系。尽管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参与,商业能量在更大的社会情绪中,并没有被公平地审视。但许多互联网公司作为「社会企业」在防疫中的突出表现,依然让我们深思,是否一直认为的很多商业价值被低估?还是说,公司创造利润,才是最客观的本分?

后隔离时代

最近已有一些讨论,疫情期间的商业形态是否「虚火」,之后会不会有报复性消费,有什么变与不变。我对「后隔离时代」全然的新常态可能不那么乐观,遗忘才是大众的主旋律。这个社会存在太多的习以为常,想彻底改变并不容易。

所以独立思考特别重要,认知的进化道阻且长。「正三观」是很难的事情,但唯此才能形成社会的纠错机制。否则,非常容易将思维判断的权利交给别人,因此我看好「知识服务」。

当然还是有一些新的潜移默化。譬如中老年人刚刚被拼多多教育完,又被「买菜」类的到家业务进一步教育。从会用微信,到善用更多App。这里面会有很多新品牌的机会。

譬如许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原来一个公司不需要那么多人,很多出差并非那么必要,大部分需求视频会议完全能解决。之前的生态不成熟,用户不习惯,现在更加大众化和社会化了。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组织和组织运转。

我唯一感觉「后隔离时代」最大的变化,可能在于商业本身。全民直播间、全民卖货,社交关系链微商化,用户流量池私域化,短视频记录日常化。企业的数字化,也无须再教育了。这不是在说「非接触商业」,而是「以用户为中心」变得更加全品类化,以数字化能力运营「人」成为最大的商业共识。

作为创业者

作为一名创业者,我最初最大的困惑点在于,变故突如其来引发的无力感,不知从何下手。

旧秩序被打破,思维惯性和运作习惯被颠覆,新操作系统还没有构建起来。最近几天我总结这段时间的经历,有个新的认知:当主动适应不确定性时,你会发现机会更多。

倘若不能理解不确定的复杂常态,就很容易被淘汰。而正因为变化速度特别快,不行动就会逐渐失去感觉。主动适应,始终领先半步,更加理性和冷静,保持认知的不脱节,保持手感,保持深入思考,保持解决方案的能力。

机会是源源不断的,比危险要多得多。变化无论是好是坏,无论内在还是外部,对有准备的人来讲,都非常有价值。

出行极大减少的「观察期」,我把一些老书又翻了翻,比如《创业维艰》和《创新者的窘境》,还看了《小人物》《广场与高塔》。推荐两部电影,《黑水》与《阳光普照》,后者讲破除我执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 交流、合作、转载 -

「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