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协和重症病区6天零死亡!这支医疗队是怎么做到的?

导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疗队创下入驻武汉协和西院接管院区6天重症零死亡率的纪录。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 者丨唐唯珂

编 辑丨张伟贤

编者按

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

从除夕夜开始,30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白衣战士,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驰援湖北,加入“湖北保卫战”。他们,是最美逆行人。

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他们,是真正的勇者。

战士披甲赴荆楚,不灭“新冠”誓不还。抗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依然在继续。

本期大武汉“战疫”·医疗战队,由最前线的白衣战士亲口讲述那些一线抗疫故事。

“到前线这里都已经12天了,(时间)过得太快了,我都有点记不清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疗队领队、医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许可慰教授2月19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忆起驰援武汉的经历这样说道。

2月7日,许可慰作为队长带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131人医疗队奔赴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进行支援,对口危重症病区。12天过去了,许可慰表示目前医疗队在重症病区的工作已经从应急战时状态转为日常战时状态,救治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

同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疗队也创下入驻武汉协和西院接管院区6天重症零死亡率的纪录。作为这支超百名医院医疗队的领队许可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讲述了如何冷静应对,前后方联动抗疫的经历。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疗队领队、副院长许可慰。

“万事开头难”

第一个小考验在我们到达当日就降临在我们面前,可谓“万事开头难”。

“我们已经到达疫区了。”启程前往武汉那天,我一直在车上用麦克风向医疗队队员们强调“疫区”这个概念,除了向前冲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醒“大家要冷静”。

初入武汉当天,因为我们入住的酒店是当天下午才被紧急征用的,一切准备工作匆忙,医疗队到达时消毒工作尚未完全处理完毕,当天无法对空调系统进行系统大检查,由于担心空调系统导致交叉感染,医疗人员只好就着武汉二月的寒气入睡,有护士后来向我反映当天盖了四床被子都难以抵御寒冷。

第二天我们马上找到空调工程师仔细检查了一番,确定每个房间的空调是独立的、可以用的,大家才开始用空调。之前不行,不敢冒这个风险,要是还没开始战斗就开始减员了,我们怎么对得起院长校长的嘱托,但是过道走廊、公共区域这些地方的空调都必须关。

交通方面也遇到了小插曲,我们有专门的车辆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但是刚开始时,我们的时间很难掐得很准,每个病区上下班的时间也不同,所以有时候医务人员要等一个多小时才有车。我们发现问题之后我们就尽快磨合,进驻三四天之后已经磨合得比较好了,万一有来不及搭车的情况,我们还有备用车,我们几个医生组成一个自助队。万一哪个医生护士排队换衣服晚了,我们可以自助接回去。

除了解决日常生活面对的问题,医疗队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快速有效地开展救治工作,尤其是医疗队对接的是重症病区,面临艰巨的救治任务。

因为进驻的各个科的医生都是需要磨合的,我们就每个班次都配备了各个科室的医生,保证一个小组既有对呼吸道疾病熟悉的医生、又有对全身系统进行评估的内科医生、还有必要时可以进行插管的麻醉科医生或者ICU的医生。出于临床工作的需要,原来我们一个团队有五个医生,现在有四个,班次也相应做了一些调整。有了前期的临床经验,医疗队对医生的排班首先做出了调整以适应重症患者的医疗需求。

医疗队刚到病区时,也注意到了一些病人营养问题,之前我们有个医生刚进到病房的时候发现有些病人营养状态不太好,可能是胃口比较差、进食不好,就把我们医院分给医务人员的营养品都捐出来。

后来,我们就倡议,在医务人员的物资有保障的情况下,如果大家愿意的话,可以捐出部分给病人。后方也非常支持我们,说前方缺什么我们就补充什么。

前后方联动

我们到这边来就是要打胜仗的。入驻武汉协和西院重症病区后,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创下了入驻六天“零死亡”的纪录。

我认为重症病患死亡率下降和医疗队采取的“前后配合”战术分不开,挑选精兵良将上前线,后方专家组进行有力支援,形成救治工作的前后合力。

我们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非常紧急,我们也非常慎重地根据救治重症病人的目标,主要选取重症医学的、呼吸道疾病的、麻醉科的、急诊医学的、内科的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队员主要选ICU、呼吸科这些高年资的护士,我们从报名的医务人员中挑选三分之一组成精良的前线“战队”。

此外,后方在宋尔卫院士、王景峰书记的组织下组成了会诊委员会,由呼吸科主任江山平教授任组长。我们出发的时候,江山平教授还拉着行李箱过来,被我们劝下了,一方面他是专家组的成员要到各个地方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后方的重要后盾。前方和后方,一方面要挑选精兵健将,一方面要搭建一个良好的会诊平台,前后形成合力。

救治重症里面最大的困难就是要对病人有综合的评估,不能说单单靠某一方面的治疗,而是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采取救治方案。

我们将重症病人划分了轻重症、疑难重症、危重症这些分类。轻重症患者主要给他一些口服的抗病毒药物、一些中成药,加上氧疗,再加上心理疏导和营养支持。

疑难重症的话我们就是尽量避免他转为危重症,转向危重症的死亡率就会很高了,一定要努力拉他们一把,把他们拉回来,更加积极地抢救,进行一些插管处理,或者是加强临床通气,有时候除了抗病毒之外还需要一些抗细菌的治疗。还有通血管,因为我们发现这个疾病会导致重症病人出现‘炎症风暴’,对包括心脏、肝脏、肾脏、血管有影响。我们都要去做相应的处理,尽量减少重症病人往危重症发展,通过积极的抢救尽量降低死亡率。

为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医疗队所在的病区内每个星期都要有两次的科内会诊,片区也要一周进行一到两次的会诊,医疗队后方专家组更是随时待命。对于个案的治疗,有时不需要动员后方专家组所有成员,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在微信群里进行电话应诊,叫到大家也非常乐意去提供支援。

解决心理诉求

另一方面,在重症病区开展救治工作,除了对症下药外,关注病人的心理诉求也是临床医生的重要工作。

我们是临床医生、护士,什么叫临床,就是要到床边去关心观察病人,这样才能知道病人的情况,及时疏解病人的心理。对于我们医务人员来说,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且要面对一群饱受疾病困扰的病人,病人的心理状况我们要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医生护士安全的工作环境需要医患双方促成,我们要尽心尽力地救治,患者也对我们信任,形成一个好的氛围。我在平时查房时,尽量和每个病人都握一下手,在做好防护的条件下,哪怕握一下手这个简单的动作都会给病人信心的。

如此艰巨的救治任务,我们的医务人员也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工作是24小时不停的,病房里头有很多重病号、甚至危重患者,之前50床都住满了,还有七八个危重症的,现在还有三个做了气管插管或者微创呼吸的病人。所以我们在里面十几个小时的班次下来,全身都湿透了,甚至有些护士鼻沿都磨损了,皮肤都破损了。

我们每个小组的护长每天询问队员的身心情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另一方面也加强每个人的防护工作。上班时穿防护设备要15个步骤,下班时脱防护设备要30个步骤,必须步步规范谨慎地进行。目前物资不算充裕的情况下,要保证我们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过关。

就算工作很紧张,也要紧张加活泼。目前,我们医疗队在协和西院重症病区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本期编辑范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