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评论:疫情之“危”激发中国经济之“机”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许多变化正在重塑人们对生活的想象。通勤压力下降,远程办公增多;出门购物减少,网购频率增加;集中上课取消,在线课程日丰……曾经熙熙攘攘的街市冷冷清清,的确引起不少人关于经济下行的担忧,但综合评估疫情影响显然需要超越切面、诉诸全面,才能形成理性认知。

需要看到,疫情虽然减少了人群聚集,但并没有减少人们的忙碌。人们进行工作、生活、学习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活动总量,并没有因“宅家抗疫”而陡然归零。这重改变,依托的正是中国强大的交通、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和物质保障能力,以及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平台的广泛普及。某种意义上,疫情固然对中国经济社会运行造成了较大冲击,但也从侧面证明了拥有地球上五分之一人口的最大市场所具有的超强潜能。仔细审视我们身边生活的具体转变,不难发现下一步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能量。

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看,新冠肺炎疫情都有着“危”与“机”两方面内涵。疫情使经济中的结构性特点更加显露并得到发挥,从而具有了在下一步转化为优势的契机,成为激励中国再前进的机遇。疫情之后,中国经济社会诸多潜能将被激发,带来商业和经济环境的新一轮变革。

经济形态上,创新引领将更加突出。疫情期间出现的“上亿人在家炒股”现象,已经使科技创新成为热门投资领域,某种程度预示着下一步将出现科技投资浪潮。同时疫情也使人们对科技走进日常生活的期盼度进一步提升,一轮科技引领的经济周期已隐然可见。

商业模式上,人工智能将广泛应用。疫情期间出现的“大数据定位周边疫情”应用,使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场景获得广泛认知。而大数据最大的用处,在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以数据为“粮食”实现自动化,数据越“大”,智能就越强。疫情之后,原始数据生成能力的提升将使人工智能在商业上的应用更加广泛。

销售渠道上,线上线下将重新定义。疫情期间出现的“无接触配送”现象,使“网购”中的“最后一公里”被重新定义。疫情之后,快递柜、快递终端站点乃至“无人化超市”等事物将更加普及,“线上”将不再是“线下”的补充,而是朝着结合为一体的方向发展。

产业组织上,“平台化时代”已显端倪。疫情期间出现“企业共享员工”现象,使“企业存在的意义”成为时代命题。“企业”代表着“平台”而非“场所”的含义更加凸显。而反过来,一个平台却不一定是企业,可以是企业的集合或个人的集合。“平台化时代”正在加速到来,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

此次疫情虽然对中国经济带来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空间充足,各类针对性政策的出台将为战胜疫情和恢复生产提供支撑,中国经济的前景依然光明,疫情缓解以后定会出现“补偿性恢复”。国家力量所在,正是战“疫”底气所在,制胜信心所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贾晋京

流程编辑: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