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背后的血泪史

图片
和氏璧
和氏璧,亦称和氏之璧,别称荆玉、荆璧、和璧等,春秋时期著名的美玉之一,被世人誉为“天下所共传之宝”,最初是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属安徽蚌埠)中发现。
某一天,卞和到荆山砍柴,看到一只凤凰落在青石板上,他觉得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认定此山中一定有宝物,于是仔细寻找,终于找到一块玉璞。
卞和就把玉璞进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辨认,玉工看过之后说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勃然大怒,认为卞和欺骗自己,于是以欺君之罪将卞和的左脚砍断,逐出京城。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玉璞,进献给武王。
武王再命玉工查验,玉工仍坚称是普通石头,结果卞和被楚武王派人砍断了右脚。
楚文王在位的时候,失去双脚的卞和怀揣玉璞,在荆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两眼流出了血。
楚文王得知消息,觉得不可思议,就派人去问卞和:“天下被砍断双脚的人多了,你又何必如此伤心呢?”
卞和回答说:“我并非为自己的双脚而哭泣,我哭的是宝玉被人看作石头,忠于君主者却被当成了欺君的罪人,我因此而悲伤啊!”
图片
卞和
楚文王派玉工将玉璞割开,果真发现了稀世美玉。
为嘉奖卞和的忠诚,文王将宝玉雕琢的玉璧命名为“和氏之璧”。
和氏璧就这样成了楚国王室珍藏的国宝,后来,楚国和赵国联姻,和氏璧被当成求婚信物送给了赵国。
《史记》记载: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稀世珍宝和氏璧,就派使者到赵国,表示愿以十五座城池交换。
赵国君主很不情愿交出宝物,但又不敢得罪国势强盛的秦国,于是派遣足智多谋的蔺相如为使者,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图片
秦王端坐章台,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玉璧献给秦王,秦王大喜,观赏过后递给美人及左右一饱眼福,众人山呼万岁。
蔺相如发现秦王绝口不提领土的事儿,知道秦王言而无信,无意把十五城交给赵国,于是凑上前说:“璧有瑕,请指示王。”
——玉璧有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就将玉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拿过玉璧,倚在柱子上,怒发冲冠,怒斥秦王:“大王想要得到玉璧,就请立即写信给赵王,赵王就会召集群臣,群臣会说秦王贪婪,言而无信不兑现承诺。讨论的结果一定是,不会同意把玉璧献给秦国。”
秦王满脸怒气,听蔺相如继续说:“臣是个布衣,尚且知道平民之间交往不相欺,更何况大国之间呢?臣今天看到大王没有兑现诺言交换城池,因此取回玉璧,大王若苦苦相逼,臣就和这玉璧一起撞在柱子上,玉碎命陨!”
图片
蔺相如此刻将玉璧举过头顶,作撞柱子的样子。
秦王担心玉璧破碎,只好任由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回到了赵国,这段历史引出一句成语“完璧归赵”。
秦王嬴政在位的时候,“完璧归赵”的和氏璧还是被秦国获得,史书没有记载是如何取得。
秦王嬴政得到和氏璧后,经过玉工的精心雕琢,制成了传国玉玺。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这里提到了“隋和之宝”,指的就是“随侯珠”和“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