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包青天”,铁面无私,怼皇帝,拦太子

图片
张释之,字季,堵阳(今属河南南阳)人,生卒年不详,西汉时期法学家,著名法官,汉文帝在位时期,以捐官方式入仕,最初任职骑郎,因性情刚直,十年没有得到升迁,后经大臣袁盎推荐,升任谒者。
张释之得以接近皇帝,曾向汉文帝陈说秦亡汉兴之道,改任谒者仆射,后历任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廷尉等官职。
张释之任职谒者仆射的时候,跟随汉文帝到上林苑观赏老虎,汉文帝兴致盎然,一口气儿向上林尉提了关于饲养动物的十多个为什么。
上林尉本就不善言辞,一紧张竟说不出话来,左右环顾。
此时,看管虎圈的啬夫就上前代替上林尉回答,此人口齿伶俐,说得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表现出业务娴熟,精明干练。
汉文帝大喜,觉得当官就应该这样,打算下诏以啬夫取代不称职的上林尉。张释之表示反对,向皇帝委婉谏言说:“陛下如何评价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这二位老臣?”
汉文帝说:“这二位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者。”
图片
汉文帝
张释之趁热打铁:“周勃、张相虽然称得上长者,但是这二位都不善言辞,如今陛下提拔了口齿伶俐的啬夫,很多官员就会效仿,秦朝重用文笔绝佳却毫无恻隐之心的人,最终导致灭亡。”
汉文帝听从了张释之的谏言,没有提拔啬夫。
在回宫的路上,张释之陪着汉文帝同乘马车,一路上,汉文帝向张释之询问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张释之据实回答,汉文帝很满意,不久提拔张释之为公车令。
“公车令”负责掌管宫门安全、夜间巡视皇宫、接待四方进献、传达朝廷征召诏令等事宜。
张释之担任公车令的时候,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揖(文帝少子)同乘一辆车入朝。
按照宫卫法令,太子和梁王经过司马门必须下车,此刻,两人仰仗身份高贵,公然违反法令,没有下车,直接就闯进了宫门,守门的司马不敢言语。
张释之恰好在此巡视,立即追上太子、梁王,阻止二人入宫,同时以“过司马门不下车为不敬”的罪名,向皇帝弹劾太子和梁王。
汉文帝非常疼爱这两个儿子,不想给他们治罪,张释之毫不让步,逼得汉文帝没办法,竟摘下帽子谢罪。
薄太后得知消息,亲自下特赦令,太子、梁王这才得以进入皇宫。
图片
薄太后
汉文帝不但没有埋怨张释之,反而觉得张释之非同凡响,是个非常称职的公车令,于是提拔他为中大夫,不久又升任中郎将、廷尉。
“廷尉”是司法最高长官,张释之担任廷尉时,严格执法,甚至在皇帝诏令和法律相相抵触的时候,坚持维护法律的尊严,以刚直不阿,不畏权贵而著称于世。
一日,汉文帝外出,车驾走到中渭桥,桥下有个人突然跑了出来,御马受到惊吓,汉文帝差点摔下马车,驭手好不容易控制住了车辆。
汉文帝勃然大怒,命侍卫将此人抓捕起来,送到有司议罪。
廷尉张释之负责审讯,依法判处此人“冒犯车驾,罚金四两。”
汉文帝觉得处罚的太轻,于是很恼火,责问张释之。
张释之向皇帝解释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百姓共同遵守的,不应该有偏私,此人依法就该如此判处,倘若加重惩处,如何取信于天下百姓?”汉文帝默然无语。
张释之继续说:“廷尉的责任是带头严格、公正执法,如果廷尉处罚不公正,地方官员就会效仿,久而久之,百姓就会惶恐不安。”
汉文帝释然,认为张释之说得很有道理。
还有一次,有个盗贼偷走了汉高祖庙中的玉环,被卫士捕获,汉文帝大怒,诏令廷尉张释之严加惩处。
张释之审讯后,判处盗贼斩首示众。
汉文帝觉得应该诛灭九族,张释之说:“依照法律,盗贼盗窃高祖庙器物,最高的惩罚就是斩首。若将此人诛灭九族,将来有人去长陵(汉高祖陵墓)取土,又将如何惩处?”
汉文帝和薄太后商议后,觉得张释之的判决是很恰当的。时人赞誉道:“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图片
汉景帝
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后,对当年遭遇张释之弹劾一事耿耿于怀,将张释之贬为淮南国相,很多年以后,张释之卒于任内。